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潜叶蝇的发生与危害 | 第13-14页 |
1.1.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1.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页 |
1.2 潜叶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页 |
1.3 寄生蜂孤雌产雌品系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4 潜叶蝇寄生蜂的寄主取食行为 | 第16-17页 |
1.5 温度对潜叶蝇寄生蜂的影响 | 第17-18页 |
1.6 芙新姬小蜂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7.1 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7.2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中国新发现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的分子鉴定及其内共生菌Rickettsia的检测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方法 | 第21-23页 |
2.2.1 供试虫源 | 第21-22页 |
2.2.2 内生菌Rickettsia的检测 | 第22页 |
2.2.3 孤雌产雌品系的分子鉴定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2.3.1 孤雌产雌品系的内生菌Rickettsia | 第23-25页 |
2.3.2 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的分子鉴定 | 第25-31页 |
2.4 讨论 | 第31-33页 |
3 生活史和生命表评价芙新姬小蜂两种品系的控害潜力 | 第33-51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3.2.1 供试虫源 | 第33-34页 |
3.2.2 两种品系雌蜂未成熟期发育历期 | 第34页 |
3.2.3 寄主取食和饥饿处理条件下的寿命及3种寄主处理行为 | 第34-35页 |
3.2.4 取食寄主贡献 | 第35页 |
3.2.5 卵子发生指数 | 第35-36页 |
3.2.6 生命表分析 | 第36页 |
3.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8页 |
3.3.1 两种品系雌蜂未成熟期发育历期 | 第37页 |
3.3.2 成虫生活史参数比较 | 第37-38页 |
3.3.3 成虫日均致死寄主数比较 | 第38页 |
3.3.4 成虫控害寄主行为日龄动态比较 | 第38-40页 |
3.3.5 取食寄主贡献 | 第40-41页 |
3.3.6 卵子发生指数 | 第41页 |
3.3.7 种群生命表分析 | 第41-48页 |
3.4 讨论 | 第48-51页 |
4 温度对芙新姬小蜂未成熟期生活史参数的影响 | 第51-6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4.2.1 供试虫源 | 第51页 |
4.2.2 不同温度下两种品系的发育历期 | 第51页 |
4.2.3 卵子发生情况 | 第51-52页 |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4.3.1 不同温度下两种品系的发育历期 | 第52-55页 |
4.3.2 不同温度两种品系的个体长度(体长) | 第55-56页 |
4.3.3 不同温度初羽化两种品系的卵子发生情况 | 第56-58页 |
4.4 讨论 | 第58-61页 |
5 温度对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成虫生活史及控害潜力的影响 | 第61-75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5.2.1 供试虫源 | 第61页 |
5.2.2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5.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2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62-72页 |
5.3.1 不同温度下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的生活史参数 | 第62-68页 |
5.3.2 不同温度下寿命和取食与其他生活史特征的相关性 | 第68-72页 |
5.4 讨论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