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13-16页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关于社会主义的转型 | 第19-52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转型的历史前提 | 第19-27页 |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逻辑 | 第19-22页 |
二、现实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 第22-25页 |
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现实境遇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理论转型和实践转型 | 第27-36页 |
一、列宁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第27-31页 |
二、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探索 | 第31-35页 |
三、苏东国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转型的理论阐释 | 第36-52页 |
一、马克思晚年的预见——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 第36-43页 |
二、邓小平的理论阐释 | 第43-46页 |
三、后社会主义理论的解读 | 第46-52页 |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转型的马克思主义基础 | 第52-77页 |
第一节 研究的方法论 | 第52-58页 |
一、坚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统一 | 第52-54页 |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转换 | 第54-58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转型与马克思主义的“元理论” | 第58-66页 |
一、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 | 第58-63页 |
二、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与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 | 第63-66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转型与马克思主义的新解读 | 第66-77页 |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问题 | 第66-71页 |
二、生产方式变化与社会主义 | 第71-74页 |
三、生产资料内涵的变化与私有制的消亡 | 第74-77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 第77-103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成熟与定型 | 第77-84页 |
一、马克思的制度理论 | 第77-80页 |
二、社会主义制度定型的基本原则 | 第80-82页 |
三、社会主义制度定型的内在逻辑 | 第82-8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理论 | 第84-91页 |
一、国家与社会 | 第84-86页 |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治理 | 第86-88页 |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治理 | 第88-91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之前国家治理的实践与经验 | 第91-97页 |
一、人民民主专政与国家治理 | 第91-92页 |
二、建国初期我党关于国家治理的积极探索 | 第92-95页 |
三、“文革”前后关于国家治理的失误与教训 | 第95-97页 |
第四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原则 | 第97-103页 |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 | 第97-98页 |
二、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与原则 | 第98-103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转型的价值向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103-132页 |
第一节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 | 第103-113页 |
一、马克思的分析框架 | 第103-105页 |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 第105-108页 |
三、“消灭市民社会” | 第108-113页 |
第二节 平等、公正与社会主义 | 第113-122页 |
一、社会主义的平等与公正 | 第113-116页 |
二、平等、公正与公民权利 | 第116-120页 |
三、和谐社会关系的建构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 第122-132页 |
一、关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 第122-125页 |
二、价值取向与和谐文化 | 第125-128页 |
三、建构生活方式的美学 | 第128-132页 |
结语 | 第132-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