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4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分析及相关基础 | 第19-27页 |
2.1 地下综合管廊的定义及分类 | 第19页 |
2.2 地下综合管廊的基本属性 | 第19-20页 |
2.2.1 建筑物业属性 | 第19-20页 |
2.2.2 自然属性 | 第20页 |
2.3 PPP概念介绍 | 第20-23页 |
2.3.1 PPP模式的介绍 | 第21页 |
2.3.2 PPP模式的类型 | 第21-23页 |
2.3.3 PPP模式的特征 | 第23页 |
2.4 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融资研究 | 第23-25页 |
2.4.1 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现有融资模式分析 | 第23-24页 |
2.4.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融资适用性分析 | 第24-25页 |
2.5 费用分摊问题的介绍 | 第25-27页 |
2.5.1 费用分摊的起源 | 第25页 |
2.5.2 费用分摊的类型 | 第25-27页 |
第三章 PPP模式下地下综合管廊费用分摊问题分析 | 第27-39页 |
3.1 解析地下综合管廊费用分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3.1.1 我国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费用分摊现状 | 第27-30页 |
3.1.2 国外地下综合管廊费用分摊现状 | 第30-31页 |
3.1.3 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费用分摊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3.2 PPP模式下地下综合管廊费用分摊的参与主体分析 | 第31-34页 |
3.2.1 地下综合管廊的发起者 | 第32页 |
3.2.2 直接使用者 | 第32-33页 |
3.2.3 投资参与者 | 第33-34页 |
3.2.4 间接使用者 | 第34页 |
3.3 PPP模式的地下综合管廊费用的组成 | 第34-35页 |
3.3.1 管位占用费用 | 第35页 |
3.3.2 运营维护费用 | 第35页 |
3.4 PPP模式下地下综合管廊的收益的来源分析 | 第35-39页 |
3.4.1 使用者付费 | 第35页 |
3.4.2 政府付费 | 第35-36页 |
3.4.3 可行性缺口补贴 | 第36-37页 |
3.4.4 三种收益来源的比较 | 第37-39页 |
第四章 PPP模式下地下综合管廊费用分摊方法研究 | 第39-53页 |
4.1 地下综合管廊费用分摊的原则与步骤 | 第39-40页 |
4.1.1 费用分摊的原则 | 第39页 |
4.1.2 费用分摊的步骤 | 第39-40页 |
4.2 PPP模式的地下综合管廊费用分摊方法 | 第40-45页 |
4.2.1 几种常见的费用分摊法的比较 | 第40-42页 |
4.2.2 传统的比例分摊法 | 第42-44页 |
4.2.3 群决策法 | 第44-45页 |
4.3 管线单位间费用分摊比例确定 | 第45-53页 |
4.3.1 传统费用分摊方法 | 第45-46页 |
4.3.2 改进的传统费用分摊法 | 第46-48页 |
4.3.3 群决策方法分摊法 | 第48-50页 |
4.3.4 基于离差平方法的多种费用分摊方法组合 | 第50-53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沈阳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南运河段)为例 | 第53-67页 |
5.1 沈阳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南运河段)的规划建设 | 第53-56页 |
5.1.1 工程方案简介 | 第53-54页 |
5.1.2 项目的融资 | 第54-56页 |
5.2 沈阳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南运河段)的费用分摊 | 第56-65页 |
5.2.1 项目的费用估算 | 第56-58页 |
5.2.2 项目费用分摊比例和份额确定 | 第58-65页 |
5.3 沈阳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南运河段)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