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氢能及其利用论文

秸秆混合菌微氧水解产氢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生物制氢现状第10-14页
        1.2.1 传统的制氢方法第10-11页
        1.2.2 光合生物制氢第11页
        1.2.3 光发酵生物制氢第11-12页
        1.2.4 暗发酵生物制氢第12-13页
        1.2.5 暗—光发酵联合生物制氢第13-14页
    1.3 秸秆类生物质制氢研究第14-16页
        1.3.1 秸秆的性质第14页
        1.3.2 秸秆的预处理方法第14-15页
        1.3.3 降解纤维素的菌种第15-16页
        1.3.4 纤维素类物质发酵产氢第16页
    1.4 生物制氢技术应用及前景展望第16-18页
        1.4.1 生物制氢技术的应用第16-18页
        1.4.2 生物制氢技术的前景展望第18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第18-20页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9-20页
2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第20-32页
    2.1 实验材料与装置第20-21页
        2.1.1 实验材料第20页
        2.1.2 实验装置第20-21页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1页
        2.2.1 实验试剂第21页
        2.2.2 实验仪器第21页
    2.3 微氧产氢发酵实验方法第21-22页
        2.3.1 秸秆的预处理方法第21-22页
        2.3.2 小试实验方法第22页
        2.3.3 放大实验方法第22页
    2.4 发酵实验分析项目和方法第22-26页
        2.4.1 气相产物分析第22-23页
        2.4.2 液相发酵产物分析第23-24页
        2.4.3 其他分析项目第24-26页
    2.5 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第26-32页
        2.5.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6-27页
        2.5.2 PCR-DGGE实验第27-32页
3 微氧条件对秸秆产氢能力的影响第32-46页
    3.1 小试实验第32-35页
        3.1.1 不同进氧量对玉米秸秆发酵产氢的影响第32-33页
        3.1.2 不同进氧量对碱预处理玉米秸秆发酵产氢的影响第33-34页
        3.1.3 不同进氧量对稀酸预处理玉米秸秆发酵产氢的影响第34页
        3.1.4 不同进氧量对产氢提高率的影响第34-35页
    3.2 放大实验第35-44页
        3.2.1 产气量比较和产氢量比较第35-36页
        3.2.2 氢浓度比较第36-37页
        3.2.3 累计产气量比较和累计产氢量比较第37-39页
        3.2.4 pH值变化第39-40页
        3.2.5 氧化还原电位变化(ORP)第40-41页
        3.2.6 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VFA)第41-42页
        3.2.7 碱度变化第42-43页
        3.2.8 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灰分含量的变化第43-44页
    3.3 本章小结第44-46页
4 秸秆混合菌微氧产氢发酵细菌群落解析第46-54页
    4.1 发酵系统基因组DNA的提取及PCR扩增第46-47页
    4.2 DGGE结果及分析第47-50页
        4.2.1 DGGE指纹图谱处理分析第47-48页
        4.2.2 细菌菌群多样性指数分析第48-50页
    4.3 细菌克隆测序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第50-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5.1 结论第54页
    5.2 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tMEK1-AtMPK6信号级联途径在暗诱导拟南芥气孔关闭中的作用及其与H2O2和NO的关系
下一篇:光伏幕墙在建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