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假设 | 第10-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2.1 负性生活事件 | 第11-14页 |
2.1.1 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 | 第11-12页 |
2.1.2 负性生活事件的测量 | 第12-13页 |
2.1.3 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2 网络欺负 | 第14-17页 |
2.2.1 网络欺负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2 网络欺负的理论 | 第15-16页 |
2.2.3 网络欺负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3 反刍思维 | 第17-20页 |
2.3.1 反刍思维的概念 | 第17-18页 |
2.3.2 反刍思维的理论 | 第18-19页 |
2.3.3 反刍思维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4 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及网络欺负间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2-26页 |
3.3 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27-34页 |
4.1 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 第27-28页 |
4.1.1 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的现状 | 第27页 |
4.1.2 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 第27-28页 |
4.2 初中生反刍思维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 第28-29页 |
4.2.1 初中生反刍思维的现状 | 第28页 |
4.2.2 初中生反刍思维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 第28-29页 |
4.3 初中生网络欺负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 第29-30页 |
4.3.1 初中生网络欺负的现状 | 第29页 |
4.3.2 初中生网络欺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 第29-30页 |
4.4 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及网络欺负的相关分析 | 第30页 |
4.5 反刍思维在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欺负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0-32页 |
4.6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 第32-34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4-38页 |
5.1 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现状及人口学差异的讨论 | 第34页 |
5.2 初中生反刍思维现状及人口学差异讨论 | 第34-35页 |
5.3 初中生网络欺负现状及人口学差异的讨论 | 第35页 |
5.4 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及网络欺负间相关讨论 | 第35-36页 |
5.5 反刍思维在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讨论 | 第36页 |
5.6 教育策略及建议 | 第36-37页 |
5.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