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标的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7-10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7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8-9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 第二章 网络图标的产生和发展 | 第10-22页 |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10-11页 |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网络图标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 第11-14页 |
| ·安全需要 | 第11页 |
| ·社交需要 | 第11-12页 |
| ·尊敬需要 | 第12-13页 |
| ·自我实现需要 | 第13-14页 |
| ·网络图标的基本功能 | 第14-16页 |
| ·传达功能 | 第14-15页 |
| ·审美功能 | 第15-16页 |
| ·网络图标与传统公共标识的区别 | 第16-21页 |
| ·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 第16-17页 |
| ·传播介质的区别 | 第17-18页 |
| ·理念和意义不同 | 第18-19页 |
| ·互动性的区别 | 第19-20页 |
| ·传播性不同 | 第20页 |
| ·共性与个性的侧重不同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网络图标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关系 | 第22-31页 |
| ·网络图标与语言学的关系 | 第22-26页 |
| ·语言学对网络图标的影响 | 第23-25页 |
| ·网络图标的语言学理解 | 第25-26页 |
| ·网络图标与符号学的关系 | 第26-30页 |
| ·网络图标与索绪尔符号学理论 | 第26-27页 |
| ·网络图标与皮尔斯符号学理论 | 第27-29页 |
| ·网络图标与莫里斯符号学理论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网络图标设计的艺术规律 | 第31-46页 |
| ·网络图标的分类 | 第31-33页 |
| ·按表现形式分类 | 第31-32页 |
| ·按性质分类 | 第32-33页 |
| ·按存储格式分类 | 第33页 |
| ·网络图标的思维方法 | 第33-36页 |
| ·联想的思维方法 | 第33-36页 |
| ·想象的思维方法 | 第36页 |
| ·网络图标的表现技巧 | 第36-38页 |
| ·双关式 | 第36-37页 |
| ·置换式 | 第37页 |
| ·单纯式 | 第37页 |
| ·满嵌式 | 第37页 |
| ·留白式 | 第37页 |
| ·多视距 | 第37-38页 |
| ·动感 | 第38页 |
| ·文字 | 第38页 |
| ·追随重叠 | 第38页 |
| ·网络图标的象征性 | 第38-40页 |
| ·人体的象征性 | 第39-40页 |
| ·动物的象征性 | 第40页 |
| ·网络图标的色彩表现 | 第40-45页 |
| ·固有色和表现色 | 第41页 |
| ·调和色和对比色 | 第41-42页 |
| ·强调色和统一色 | 第42-43页 |
| ·色彩与情感 | 第43-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网络图标图形构成的视觉心理与共识性的研究 | 第46-57页 |
| ·网络图标图形构成的视觉心理 | 第46-52页 |
| ·记忆与视觉心理 | 第46-47页 |
| ·经验与视觉心理 | 第47-49页 |
| ·视觉流程与心理 | 第49-51页 |
| ·生理与视觉心理 | 第51-52页 |
| ·网络图标的共识性 | 第52-56页 |
| ·色彩的共识性 | 第52-53页 |
| ·约定俗成 | 第53-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网络图标的发展前景 | 第57-60页 |
| ·网络图标传达更具时代性 | 第57-58页 |
| ·网络图标造型更具艺术性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