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2.1 冀域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古代“冀州” | 第19页 |
2.1.2 现代之“冀” | 第19页 |
2.1.3 本文“冀域” | 第19-20页 |
2.2 科学技术与科技文化 | 第20-23页 |
2.2.1 科学技术内涵界定 | 第20-21页 |
2.2.2 科技文化内涵界定 | 第21页 |
2.2.3 科技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成就 | 第23-35页 |
3.1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过程 | 第23-26页 |
3.1.1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萌芽时期(商—隋唐) | 第24-25页 |
3.1.2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宋、金、元) | 第25页 |
3.1.3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缓慢时期(明、清) | 第25-26页 |
3.2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 第26-35页 |
3.2.1 科技学术成果 | 第26-30页 |
3.2.2 科技物质文化 | 第30-31页 |
3.2.3 科技制度文化 | 第31-32页 |
3.2.4 科技精神文化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的基本特质 | 第35-43页 |
4.1 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 第35-39页 |
4.1.1 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整体思维 | 第35-36页 |
4.1.2 贴近生产的实用理念 | 第36-37页 |
4.1.3 注重“实证性”的科学意识 | 第37-39页 |
4.2 大胆创新的设计理念 | 第39-41页 |
4.2.1 实际应用中的创新精神 | 第39-40页 |
4.2.2 将艺术性思维纳入理性设计之中 | 第40-41页 |
4.3 难以规避的时代局限 | 第41-43页 |
4.3.1 科技制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 第41页 |
4.3.2 封建意识严重制约科技发展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特质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43-55页 |
5.1 地理环境特征 | 第43-44页 |
5.2 经济发展状况 | 第44-47页 |
5.2.1 平原地理与发达的农业经济 | 第45页 |
5.2.2 农耕经济的绝对优势导致科技片面发展 | 第45-47页 |
5.3 社会政治影响 | 第47-50页 |
5.3.1 统治者偏向农业发展,造就了天文、地学的突出成就 | 第47-48页 |
5.3.2 战争与维护政权稳定,催生了水利科技发展 | 第48-49页 |
5.3.3 人口众多,催生了医学发展 | 第49-50页 |
5.4 思想文化元素 | 第50-55页 |
5.4.1 突出的“唯物主义”观念为古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 第50-51页 |
5.4.2 “仁德重生”的价值追求引领了传统医学进步 | 第51-52页 |
5.4.3 “实用思维”保证了科技成果对社会生产的贡献 | 第52-55页 |
第六章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的现代启示 | 第55-61页 |
6.1 思维方式层面 | 第55-56页 |
6.1.1 创新思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 | 第55-56页 |
6.1.2 用辨证的整体性思维指导现代科技发展 | 第56页 |
6.2 .发展理念层面 | 第56-58页 |
6.2.1 努力实现“实证性”与“理论性”相统一 | 第56-57页 |
6.2.2 注重科技相关学科的交叉联系与继承发展 | 第57页 |
6.2.3 现代科技发展应兼具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 | 第57-58页 |
6.3 制度环境层面 | 第58-61页 |
6.3.1 加强科技文化制度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第58页 |
6.3.2 积极为现代科技发展创造优良的政治环境 | 第58-6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