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草致病菌筛选及生防价值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1.1 飞机草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飞机草的起源和分布 | 第12页 |
1.1.2 飞机草生态学特征 | 第12-13页 |
1.1.3 飞机草入侵机制 | 第13页 |
1.1.4 飞机草防治 | 第13-15页 |
(1) 人工防治 | 第13-14页 |
(2) 化学防治 | 第14页 |
(3) 生物防治 | 第14-15页 |
(4) 其它防治措施 | 第15页 |
1.2 植物病原真菌除草活性研究概述 | 第15-20页 |
1.2.1 真菌及其除草剂的研究和应用 | 第15-16页 |
1.2.2 病原菌毒素除草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1)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种类 | 第16-17页 |
(2) 病原真菌毒素作用机理 | 第17页 |
(3) 链格孢属毒素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1.2.3 弯孢属毒素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1.2.4 植物病原真菌除草剂的展望 | 第19-20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2.1.2 供试植物 | 第21页 |
2.1.3 供试培养基 | 第21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1.5 主要用具及仪器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8页 |
2.2.1 飞机草病害的田间调研 | 第22页 |
2.2.2 致病菌的分离与形态学鉴定 | 第22-23页 |
2.2.3 重要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第23页 |
2.2.4 致病力测定 | 第23-24页 |
(1) 菌丝对叶片的致病力测定 | 第23页 |
(2) 菌丝对飞机草活体的致病力测定 | 第23-24页 |
2.2.5 菌株寄主范围测试 | 第24页 |
2.2.6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24页 |
2.2.7 培养滤液及粗毒素制备与生物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1) 离体叶片针刺法 | 第25页 |
(2) 活体喷雾法 | 第25页 |
2.2.8 最佳产毒条件筛选 | 第25页 |
2.2.9 粗毒素杀草谱筛选 | 第25-26页 |
(1) 离体叶片针刺法 | 第25-26页 |
(2) 种子萌发测定法 | 第26页 |
2.2.10 粗毒素的柱层析分离 | 第26-27页 |
(1) 装柱 | 第26-27页 |
(2) 上样 | 第27页 |
(3) 洗脱 | 第27页 |
(4) 洗脱系统 | 第27页 |
(5) 生物活性检测与粗毒素收集 | 第27页 |
2.2.11 毒素的组分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5页 |
3.1 飞机草自然发病状况 | 第28页 |
3.2 飞机草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 第28-34页 |
3.2.1 飞机草病菌的分离与初筛 | 第28-30页 |
3.2.2 重要菌株的鉴定 | 第30-31页 |
3.2.3 分离菌株致病力测定 | 第31-34页 |
(1) 菌丝对叶片的测定 | 第31-33页 |
(2) 菌丝对飞机草活体的致病力测定 | 第33-34页 |
3.3 寄主范围测试 | 第34-36页 |
3.4.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36-39页 |
3.4.1 光照条件对菌株的影响 | 第36页 |
3.4.2 温度对菌株的的影响 | 第36页 |
3.4.3 pH对菌株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4 碳源对菌株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5 不同氮源对菌株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适宜的产毒培养条件 | 第39-41页 |
3.5.1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产毒的影响 | 第39-41页 |
3.5.2 振荡与静置条件对菌株产毒的影响 | 第41页 |
3.6. 粗毒素对飞机草的生物活性 | 第41-43页 |
3.6.1 粗毒素对叶片的致病力测定 | 第41-42页 |
3.6.2 粗毒素对活体的致病力测定 | 第42页 |
3.6.3 培养滤液对种子的生物活性 | 第42-43页 |
3.6.4 粗毒素对飞种子的生物活性 | 第43页 |
3.7 粗毒素对不同植物材料的生物活性 | 第43-51页 |
3.7.1 粗毒素杀草谱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 第43-46页 |
3.7.2 粗毒素对其它植物种子的生物活性 | 第46-51页 |
(1) 菌株LGB100401粗毒素的生物活性 | 第46-49页 |
(2) 菌株WB110216粗毒素的生物活性 | 第49-51页 |
3.8 粗毒素柱层析与组分鉴定 | 第51-55页 |
3.8.1 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3.8.2 GC-MS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5-58页 |
4.1 讨论 | 第55-56页 |
4.2 结论 | 第56-57页 |
4.3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