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1 马铃薯概况 | 第13-18页 |
1.1.1 马铃薯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2 马铃薯栽培历史 | 第14-15页 |
1.1.3 马铃薯生产概况 | 第15-18页 |
1.2 马铃薯晚疫病概况 | 第18-21页 |
1.2.1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致病疫霉菌 | 第18-19页 |
1.2.2 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与防控 | 第19-21页 |
1.3 马铃薯抗晚疫病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 第21-26页 |
1.3.1 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定位及克隆 | 第21-24页 |
1.3.2 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进展 | 第24-26页 |
1.4 马铃薯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1.4.1 基因组测序与拼接技术研究进展 | 第27页 |
1.4.2 马铃薯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 第27-28页 |
1.4.3 基因组学在马铃薯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4.4 NBS-LRR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4.5 果胶甲酯酶及其抑制因子(PME/PMEI)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3-3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二章 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pinnatisectum抗晚疫病基因Rpi2遗传图谱构建与共线性分析 | 第35-54页 |
2.1 前言 | 第35-3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3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36-4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2.3.1 S.pinnatisectum抗病基因遗传分析 | 第43页 |
2.3.2 Rpi2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 | 第43-46页 |
2.3.3 Rpi2连锁区段共线性分析 | 第46-49页 |
2.4 讨论 | 第49-54页 |
2.4.1 Rpi2与Rpi1间的遗传关系 | 第49-50页 |
2.4.2 Rpi2位于马铃薯7号染色体的抗病基因热点区域 | 第50-52页 |
2.4.3 Rpi2区段序列比较分析 | 第52-54页 |
第三章 马铃薯基因组果胶甲酯酶及其抑制因子基因鉴定与抗晚疫病表达分析 | 第54-94页 |
3.1 前言 | 第54-5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3.2.1 StproPME/StPME/StPMEI家族基因鉴定与分类 | 第55页 |
3.2.2 StproPME/StPME/StPMEI基因家族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 第55页 |
3.2.3 StproPME/StPME/StPMEI基因结构分析 | 第55-56页 |
3.2.4 StproPMEs基因裂解位点预测 | 第56页 |
3.2.5 StproPME/StPME/StPMEI基因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复制分析 | 第56页 |
3.2.6 StproPME/StPME/StPMEI基因不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第56页 |
3.2.7 StproPME/StPME/StPMEI基因响应致病疫霉菌表达模式分析 | 第56-5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7-91页 |
3.3.1 StproPME/StPME/StPMEI基因鉴定结果 | 第57-69页 |
3.3.2 StproPME/StPME/StPMEI亚细胞定位 | 第69页 |
3.3.3 StproPMEs裂解位点 | 第69-70页 |
3.3.4 StproPME/StPME/StPMEI系统发育及保守基序motif分析 | 第70-77页 |
3.3.5 StproPME/StPME/StPMEI基因染色体定位及复制基因 | 第77-79页 |
3.3.6 StproPME/StPME/StPMEI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79-82页 |
3.3.7 StproPME/StPME/StPMEI家族内成对复制基因间表达模式变化研究 | 第82-85页 |
3.3.8 致病疫霉菌侵染后StproPME/StPME/StPMEI基因表达分析 | 第85-91页 |
3.4 讨论 | 第91-94页 |
3.4.1 PMEs/PMEIs与植物生长发育 | 第91-92页 |
3.4.2 PMEs/PMEIs与植物防御反应 | 第92-94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5页 |
附录 | 第115-117页 |
缩略词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