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3页 |
1.1 零价铁净水去污概述 | 第18-21页 |
1.1.1 零价铁 | 第18页 |
1.1.2 零价铁去污机制及应用潜力 | 第18-20页 |
1.1.3 零价铁去污存在的缺陷 | 第20-21页 |
1.2 零价铁强化技术的发展 | 第21-26页 |
1.2.1 酸洗预处理法 | 第21-22页 |
1.2.2 氢气还原预处理法 | 第22页 |
1.2.3 纳米零价铁技术 | 第22-23页 |
1.2.4 零价铁双金属体系 | 第23-24页 |
1.2.5 负载型零价铁材料 | 第24页 |
1.2.6 超声波/零价铁技术 | 第24-25页 |
1.2.7 弱磁场强化零价铁技术 | 第25-26页 |
1.3 氧化剂强化零价铁技术 | 第26-29页 |
1.3.1 氧化剂对零价铁去污的影响 | 第26-27页 |
1.3.2 氧化剂强化ZVI/H_2O体系去污机制的探索 | 第27-29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9-33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二章 H_2O_2强化的零价铁填充柱中砷酸盐(As(V)的时空演变及去除机制 | 第33-50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35-36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2.3.1 ZVI/H_2O_2柱系统内的pH、 H_2O_2、ORP时空演化 | 第39-40页 |
2.3.2 ZVI/H_2O_2柱系统内As去除与铁腐蚀的时空演化 | 第40-43页 |
2.3.3 ZVI/H_2O_2柱系统内液相中溶解态As的演化 | 第43-46页 |
2.3.4 固定床不同位置ZVI相内As的分配与赋存价态 | 第46-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H_2O_2强化的零价铁填充柱中硒酸盐(Se(Ⅵ))的时空演变及去除机制 | 第50-65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1-52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52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52-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3.3.1 ZVI/H_2O_2柱系统内pH、H_2O_2、ORP时空演化 | 第54-55页 |
3.3.2 ZVI/H_2O_2柱系统内Se去除与铁腐蚀的时空演化 | 第55-58页 |
3.3.3 ZVI/H_2O_2柱系统内液相中溶解态Se的演化 | 第58-61页 |
3.3.4 不同位置固相中Se的分配及赋存价态 | 第61-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H_2O_2预腐蚀强化铁/水体系还原活性及机制-以硝酸盐为例 | 第65-91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6-72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6-67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67-68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70-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90页 |
4.3.1 H_2O_2预处理零价铁(prtZVI)条件优化 | 第72-76页 |
4.3.2 prtZVI的制备及表征分析 | 第76-80页 |
4.3.3 prtZVI体系还原硝酸盐 | 第80-83页 |
4.3.4 不同预处理组合对于零价铁还原硝酸盐的影响 | 第83-86页 |
4.3.5 prtZVI连续还原硝酸盐序批实验 | 第86-87页 |
4.3.6 硝酸盐在prtZVI去除过程中的氮形态演化 | 第87-89页 |
4.3.7 H_2O_2/HCl预处理强化零价铁还原硝酸盐的作用机制 | 第89-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H_2O_2/HCl预腐蚀零价铁体系还原硝基苯的特性 | 第91-109页 |
5.1 引言 | 第91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1-96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92-93页 |
5.2.2 主要反应装置 | 第93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5.2.4 分析方法 | 第94-9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7页 |
5.3.1 prtZVI表征 | 第96-98页 |
5.3.2 prtZVI还原硝基苯 | 第98-102页 |
5.3.3 prtZVI去除NB时的零价铁利用率和电子效率 | 第102-104页 |
5.3.4 H_2O_2/HCl预处理强化零价铁还原NB的可能机制 | 第104-106页 |
5.3.5 prtZVI处理实际废水 | 第106-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球磨法制备Fe~0/Fe_3O_4/Fe~Ⅱ核壳材料及其对硝基苯的还原特性 | 第109-127页 |
6.1 引言 | 第109-110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4页 |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10-111页 |
6.2.2 主要装置 | 第111-112页 |
6.2.3 实验方法 | 第112-113页 |
6.2.4 分析方法 | 第113-11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5页 |
6.3.1 BMI表征分析 | 第114-119页 |
6.3.2 BMI还原硝基苯 | 第119-123页 |
6.3.3 BMI强化还原去除NB的可能机制 | 第123-12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27-13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7-12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