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基本概念阐述 | 第13-14页 |
1.1.1 校园景观 | 第13页 |
1.1.2 中学校园 | 第13-14页 |
1.1.3 中学校园景观 | 第14页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1.2.1 环境心理学 | 第14-15页 |
1.2.2 环境行为学 | 第15-17页 |
1.2.3 色彩心理学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1.3.1 国内中学校园景观研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交互作用理论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3 国外中学校园景观研究 | 第20页 |
1.3.4 国外交互作用理论的研究 | 第20-22页 |
2 引言 | 第22-27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2.1.1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带动校园建设的发展 | 第22-23页 |
2.1.2 我国中学校园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 第23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3 我国中学校园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27-33页 |
3.1 我国中学校园景观特征 | 第27-29页 |
3.1.1 校园景观风貌的开放性与严谨性 | 第27页 |
3.1.2 校园景观风格的整体性与特色性 | 第27-28页 |
3.1.3 校园景观氛围的学习性与生活性 | 第28页 |
3.1.4 校园景观环境的生态性与怡人性 | 第28-29页 |
3.2 影响我国中学校园景观的设计因素 | 第29-33页 |
3.2.1 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 第29页 |
3.2.2 校园景观教育性的空间营造 | 第29-30页 |
3.2.3 校园景观文化风貌的传达 | 第30页 |
3.2.4 校园景观的地域属性 | 第30-32页 |
3.2.5 国家政策的指引 | 第32-33页 |
4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 第33-49页 |
4.1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中学校园景观设计方法 | 第33页 |
4.1.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合理体现 | 第33页 |
4.1.2 人与环境需求兼顾于景观营造 | 第33页 |
4.2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中学校园景观设计原则 | 第33-40页 |
4.2.1 安全性原则 | 第33-34页 |
4.2.2 怡人性原则 | 第34-36页 |
4.2.3 功能性原则 | 第36-38页 |
4.2.4 生态性原则 | 第38-39页 |
4.2.5 育人性原则 | 第39页 |
4.2.6 文化性原则 | 第39-40页 |
4.3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体系 | 第40-42页 |
4.3.1 研究体系阐述 | 第40-41页 |
4.3.2 研究体系框架图 | 第41-42页 |
4.4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中学校园景观设计要素 | 第42-46页 |
4.2.1 硬质景观 | 第42-45页 |
4.2.2 软质景观 | 第45-46页 |
4.5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中学校园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 第46-49页 |
4.5.1 武汉市七一中学 | 第46-48页 |
4.5.2 青岛市淮河路中学 | 第48页 |
4.5.3 成都盐道街中学 | 第48-49页 |
5 项目实践——以四川仪陇中学景观设计为例 | 第49-59页 |
5.1 .区域背景分析 | 第49-51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49-50页 |
5.1.2 历史文化 | 第50-51页 |
5.1.3 场地环境分析 | 第51页 |
5.2 设计思考及理念 | 第51-52页 |
5.2.1 设计思考 | 第51-52页 |
5.2.2 设计理念 | 第52页 |
5.3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校园景观总体设计 | 第52-53页 |
5.4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校园景观详细设计 | 第53-59页 |
5.4.1 校园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 | 第53-54页 |
5.4.2 校园景观育人属性的表达 | 第54-55页 |
5.4.3 校园空间功能性的考虑 | 第55-57页 |
5.4.4 校园景观生态性的表达 | 第57-58页 |
5.4.5 校园环境安全性的营造 | 第58页 |
5.4.6 校园景观怡人性的塑造 | 第58-59页 |
6 结语 | 第59-6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6.2 深化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