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0-19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金融创新下股份表决权与收益权的分离 | 第19-26页 |
第一节 股份表决权与收益权的分离的出现 | 第19-22页 |
一、对传统公司法和金融创新的审视 | 第19-21页 |
二、金融创新下股份表决权与收益权分离加剧的原因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金融创新下股份收益权和表决权分离的表现:新型表决权购买 | 第22-26页 |
一、新型表决权购买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22-24页 |
二、新型表决权购买与一般表决权购买的区别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新型表决权购买的类型化案例分析 | 第26-40页 |
第一节 新型表决权购买的既有类型 | 第26-34页 |
一、利用衍生品对冲交易 | 第26-31页 |
二、证券出借及“股权登记日捕获” | 第31-34页 |
第二节 新型表决权购买在中国的投机空间 | 第34-40页 |
一、权益互换在中国衍生品市场的严格监管 | 第34-36页 |
二、股票收益权信托的投机空间 | 第36-38页 |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投机空间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新型表决权购买的影响力分析 | 第40-48页 |
第一节 宏观的审视:金融监管的失灵 | 第40-42页 |
一、公司披露制度的失灵 | 第40-41页 |
二、强制要约收购的规避 | 第41-42页 |
三、反收购审查的回避 | 第42页 |
第二节 微观的考量:公司治理层面的权责利失衡 | 第42-46页 |
一、代理成本的增加 | 第42-43页 |
二、不同类型的利益冲突和利益侵害加剧 | 第43-45页 |
三、控制权的隐性分配和保留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潜在的益处:新型表决权购买的积极影响 | 第46-48页 |
一、外部人交易与社会利益的潜在提高 | 第46页 |
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活跃与管理层经营效率的提高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新型表决权购买的规制路径 | 第48-60页 |
第一节 金融监管 | 第48-54页 |
一、以持有披露为核心的域外实践 | 第49-51页 |
二、中国金融监管的可行路径 | 第51-54页 |
第二节 合同安排 | 第54-57页 |
一、衍生品持有的披露和计算 | 第55页 |
二、表决权的限制和排除 | 第55-57页 |
第三节 司法个案裁判 | 第57-60页 |
一、立法规制与司法裁判的平衡思路 | 第57-59页 |
二、信义义务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配合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