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同频小区检测的研究与实现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缩略词表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LTE物理层概述 | 第14-26页 |
| 2.1 帧结构及资源映射 | 第14-17页 |
| 2.1.1 LTE时域结构 | 第14-15页 |
| 2.1.2 LTE频域结构 | 第15-16页 |
| 2.1.3 资源映射 | 第16-17页 |
| 2.2 OFDM符号 | 第17-20页 |
| 2.2.1 循环前缀 | 第17页 |
| 2.2.2 同步偏差对符号的影响 | 第17-19页 |
| 2.2.3 同频干扰对符号的影响 | 第19-20页 |
| 2.3 LTE物理层信号与信息 | 第20-25页 |
| 2.3.1 同步信号 | 第20-22页 |
| 2.3.2 参考信号 | 第22-23页 |
| 2.3.3 系统消息 | 第23-24页 |
| 2.3.4 控制信道信息 | 第24-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同频干扰下的小区搜索 | 第26-44页 |
| 3.1 小区搜索的流程 | 第26-32页 |
| 3.1.1 主同步信号粗定时同步 | 第27-28页 |
| 3.1.2 主同步信号精定时同步 | 第28-29页 |
| 3.1.3 循环前缀类型检测 | 第29页 |
| 3.1.4 频偏估计与补偿 | 第29-31页 |
| 3.1.5 辅同步信号检测 | 第31-32页 |
| 3.2 小区搜索的仿真模型 | 第32-34页 |
| 3.2.1 小区搜索的场景划分 | 第32-34页 |
| 3.2.2 仿真模型与参数 | 第34页 |
| 3.3 非同步场景下的小区搜索 | 第34-38页 |
| 3.3.1 时域同步算法 | 第34-37页 |
| 3.3.2 频偏估计算法 | 第37-38页 |
| 3.4 同步场景下的小区搜索 | 第38-43页 |
| 3.4.1 常规干扰消除算法 | 第38-41页 |
| 3.4.2 改进算法 | 第41-4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同频干扰下的信道估计与多天线接收 | 第44-62页 |
| 4.1 信道估计与多天线接收的流程 | 第44-50页 |
| 4.1.1 信道估计 | 第44-47页 |
| 4.1.2 信道插值 | 第47-48页 |
| 4.1.3 合并接收 | 第48-50页 |
| 4.2 信道估计与多天线接收的仿真模型 | 第50-52页 |
| 4.2.1 信道估计与多天线接收的场景划分 | 第50-51页 |
| 4.2.2 仿真模型与参数 | 第51-52页 |
| 4.3 非同步场景下的信道估计与多天线接收 | 第52-56页 |
| 4.3.1 信道估计算法 | 第52-54页 |
| 4.3.2 合并接收算法 | 第54-56页 |
| 4.4 同步场景下的信道估计与多天线接收 | 第56-60页 |
| 4.4.1 串行干扰消除方案 | 第57-58页 |
| 4.4.2 改进方案 | 第58-6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同频小区检测的工程实现 | 第62-80页 |
| 5.1 硬件平台与模块划分 | 第62-65页 |
| 5.1.1 硬件平台介绍 | 第62页 |
| 5.1.2 功能模块划分 | 第62-65页 |
| 5.2 上层协调功能 | 第65-69页 |
| 5.2.1 控制模块 | 第65-66页 |
| 5.2.2 对外交互模块 | 第66-68页 |
| 5.2.3 对内交互模块 | 第68-69页 |
| 5.3 数据采集功能 | 第69-70页 |
| 5.4 小区检测功能 | 第70-75页 |
| 5.4.1 下行同步模块 | 第70-72页 |
| 5.4.2 物理层解码模块 | 第72-75页 |
| 5.5 性能优化与效果演示 | 第75-78页 |
| 5.5.1 性能优化 | 第75-77页 |
| 5.5.2 效果演示 | 第77-78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 6.1 总结 | 第80页 |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