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烟草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 第12-13页 |
1.1 烟草青枯病分布和危害 | 第12页 |
1.2 烟草青枯病病原学 | 第12页 |
1.3 青枯菌对植物的发病机制 | 第12-13页 |
1.4 烟草青枯病流行规律 | 第13页 |
1.5 烟草青枯病防治 | 第13页 |
2 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2.1 无致病力青枯菌菌株的利用 | 第13-15页 |
2.2 有益细菌的利用 | 第15-16页 |
2.3 有益链霉菌及真菌的利用 | 第16-17页 |
2.4 噬菌体的应用 | 第17页 |
2.5 抗性植株的构建 | 第17-18页 |
3 荧光假单胞杆菌的抗病作用 | 第18-20页 |
3.1 荧光假单胞菌拮抗作用 | 第18-19页 |
3.2 荧光假单胞菌营养与生态位点的竞争 | 第19页 |
3.3 荧光假单胞菌诱导植物系统抗病性 | 第19-20页 |
4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抗病促生作用 | 第20-23页 |
4.1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拮抗作用 | 第20-21页 |
4.2 多粘类芽孢杆菌竞争作用 | 第21页 |
4.3 多粘类芽孢杆菌调节植物激素水平 | 第21-22页 |
4.4 多粘类芽孢杆菌诱导植物系统抗性 | 第22页 |
4.5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促生作用 | 第22-23页 |
5 选题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两种生防菌对烟草青枯菌的抑菌效果及pH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24-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1.1 材料 | 第24-2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2.1 生防菌对青枯菌的直接抑菌效果 | 第26页 |
2.2 不同浓度生防菌液对青枯菌的抑菌效果 | 第26-27页 |
2.3 生防菌及青枯菌的生长曲线 | 第27-28页 |
2.4 不同pH条件下生防菌及青枯菌生长情况 | 第28-29页 |
2.5 不同pH条件下生防菌对青枯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两种生防菌对烟草的促生作用及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 | 第32-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1.1 材料 | 第32页 |
1.2 方法 | 第32-34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2.1 生防菌对烟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 第34页 |
2.2 生防菌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 第34-37页 |
2.3 室内防效试验 | 第37-3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9-42页 |
第四章 两种生防菌诱导烟草对青枯病的系统抗性研究 | 第42-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1.1 材料 | 第4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2.1 两种生防菌对CAT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2.2 两种生防菌对PAL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2.3 两种生防菌对P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 两种生防菌对PPO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2.5 两种生防菌对S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3-56页 |
第五章 两种生防菌对烟草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 | 第56-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1.1 材料 | 第5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2.1 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 | 第57-58页 |
2.2 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 第58-59页 |
2.3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 | 第59-61页 |
2.4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类型 | 第61-62页 |
2.5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 | 第62-6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3-66页 |
第六章 两种生防菌对烟草青枯病田间防效及根际微生态影响 | 第66-78页 |
1 材料方法 | 第66-6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1.2 试验地点 | 第66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66-67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5页 |
2.1 生防菌处理后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67-68页 |
2.2 生防菌处理后田间主要病害发生的情况 | 第68-72页 |
2.3 生防菌对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第72-75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75-7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1 结论 | 第78-79页 |
2 展望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82-98页 |
致谢 | 第98-102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课题 | 第102页 |
(一)发表的论文 | 第102页 |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