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背景下的伪科学信息传播机制与治理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论文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论文研究难点 | 第14-15页 |
1.4.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2页 |
2.1.1 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 第16-19页 |
2.1.2 新媒体的内涵和特征 | 第19-20页 |
2.1.3 科学传播的界定及特征 | 第20-22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2-28页 |
2.2.1 科学传播研究的范式变迁 | 第22-24页 |
2.2.2 新媒体的科学传播研究 | 第24-26页 |
2.2.3 伪科学(信息)传播研究 | 第26-28页 |
第3章 伪科学的表现形式与传播特征 | 第28-39页 |
3.1 伪科学在我国的发展 | 第28-29页 |
3.1.1 近代科学没有产生时的伪科学 | 第28页 |
3.1.2 改革开放前的伪科学 | 第28-29页 |
3.1.3 新媒体时代的伪科学 | 第29页 |
3.2 新媒介背景下伪科学的表现形式 | 第29-34页 |
3.2.1 商业化 | 第29-31页 |
3.2.2 学术化 | 第31-32页 |
3.2.3 迷信化 | 第32-34页 |
3.3 新媒介背景下伪科学的传播特征 | 第34-39页 |
3.3.1 传播特征 | 第34-35页 |
3.3.2 传播模式 | 第35-39页 |
第4章 伪科学信息的产生过程与动因分析 | 第39-54页 |
4.1 新媒介背景下伪科学信息的产生过程 | 第39-48页 |
4.1.1 伪科学信息的生产 | 第40-42页 |
4.1.2 伪科学信息的流通 | 第42-45页 |
4.1.3 伪科学信息的消费 | 第45-48页 |
4.2 新媒介背景下伪科学信息传播的动因分析 | 第48-54页 |
4.2.1 伪科学传播的主观原因 | 第48-51页 |
4.2.2 伪科学传播的社会经济根源 | 第51-52页 |
4.2.3 伪科学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 | 第52-53页 |
4.2.4 伪科学传播的体制因素 | 第53-54页 |
第5章 伪科学信息传播的受众及其负面社会影响 | 第54-69页 |
5.1 伪科学信息传播的受众调查 | 第54-66页 |
5.1.1 调查目的 | 第54页 |
5.1.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54-55页 |
5.1.3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55-59页 |
5.1.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6页 |
5.2 伪科学信息传播的负面社会影响 | 第66-69页 |
5.2.1 危害科学事业与受众健康 | 第66-67页 |
5.2.2 误导受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 第67页 |
5.2.3 损害受众的物质与精神利益 | 第67-69页 |
第6章 伪科学信息传播的治理实践与对策研究 | 第69-86页 |
6.1 新媒介背景下伪科学信息的治理实践 | 第69-74页 |
6.1.1 政府的治理实践 | 第69-70页 |
6.1.2 媒体的治理实践 | 第70-71页 |
6.1.3 科学家或科学共同体治理实践 | 第71-73页 |
6.1.4 社会个体治理实践 | 第73-74页 |
6.2 伪科学信息传播的治理对策 | 第74-86页 |
6.2.1 伪科学信息制造环节的治理对策 | 第74-79页 |
6.2.2 伪科学信息传播环节的治理对策 | 第79-82页 |
6.2.3 伪科学信息接收环节的治理对策 | 第82-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