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8-24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8-9页 |
| (一) 重视家庭教育的时代呼声 | 第8页 |
| (二) 高质量父母陪伴的现实诉求 | 第8-9页 |
| (三) 父母陪伴行为的研究转向 | 第9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 (一) 关于父母陪伴的研究 | 第9-12页 |
| (二) 关于父母陪伴行为的研究 | 第12-14页 |
| (三) 关于父母陪伴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4-17页 |
| (四) 已有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一) 陪伴 | 第18-19页 |
| (二) 陪伴行为特征 | 第19页 |
| 四、研究设计 | 第19-24页 |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二)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 (四)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22-24页 |
| 第一部分 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4-38页 |
| 一、调查问卷的理论构想 | 第24-28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二) 理论构想的主要来源 | 第24页 |
| (三) 问卷测评维度构想 | 第24-26页 |
| (四) 问卷测评体系构建 | 第26-28页 |
| 二、调查问卷的实证结构 | 第28-38页 |
| (一) 研究基本步骤 | 第28页 |
| (二) 预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8页 |
| (三) 正式问卷的修订 | 第28-38页 |
| 第二部分 父母陪伴幼儿的现状 | 第38-52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38页 |
|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 第38-39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38页 |
| (二) 研究工具 | 第38-39页 |
| (三)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 三、父母陪伴幼儿现状调查分析 | 第39-42页 |
| (一) 父母陪伴幼儿的整体状况 | 第39-40页 |
| (二) 各维度中指标得分情况统计分析 | 第40-42页 |
| 四、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42-52页 |
| (一) 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的幼儿性别与年龄差异 | 第43-45页 |
| (二) 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的父母年龄差异 | 第45-47页 |
| (三) 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 | 第47-49页 |
| (四) 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的主要陪伴者差异 | 第49-52页 |
| 第三部分 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52-60页 |
| 一、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与各因素的相关关系 | 第52-57页 |
| (一) 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与家庭内因素的关系 | 第52-55页 |
| (二) 父母陪伴幼儿行为特征与家庭外因素的关系 | 第55-57页 |
| 二、不同陪伴行为特征得分组在各影响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 第57-60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建议 | 第60-66页 |
| 一、基本结论 | 第60页 |
| 二、教育建议 | 第60-66页 |
| (一) 培养父母学习力,提高父母育儿能力 | 第60-62页 |
| (二) 增强亲子陪伴意识,丰富父母陪伴活动 | 第62-63页 |
| (三) 优化家庭教养关系,提升父母陪伴质量 | 第63-64页 |
| (四) 形成社会合力,推广家庭教育指导 | 第64-66页 |
| 研究总结与反思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82页 |
| 附录 | 第82-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