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震源谱模型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地震波能量衰减特征研究 | 第14-15页 |
1.2.3 震源辐射能计算研究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微震事件震源位移谱计算理论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震源位移谱计算理论及方法 | 第18-20页 |
2.2.1 震源位移谱计算理论 | 第18-19页 |
2.2.2 震源谱模型 | 第19-20页 |
2.2.3 观测位移谱计算方法 | 第20页 |
2.3 微震事件震源谱计算 | 第20-25页 |
2.3.1 震源位移谱优化 | 第20-23页 |
2.3.2 微震事件震源谱计算 | 第23-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工程微震波能量衰减研究 | 第26-37页 |
3.1 微震波的几何扩散及非弹性衰减 | 第26-29页 |
3.1.1 地震波的能量 | 第26页 |
3.1.2 能量的几何扩散 | 第26-27页 |
3.1.3 品质因子 | 第27-29页 |
3.1.4 尾波理论 | 第29页 |
3.2 地震波的非弹性衰减参数反演方法 | 第29-33页 |
3.2.1 尾波归一化衰减参数计算 | 第29-31页 |
3.2.2 基于Aki模型尾波衰减参数计算 | 第31页 |
3.2.3 基于Sato模型尾波衰减参数计算 | 第31-32页 |
3.2.4 多传感器多震源联合反演尾波衰减参数 | 第32-33页 |
3.3 工程微震源的非弹性衰减特征 | 第33-36页 |
3.3.1 白鹤滩水电站非弹性衰减特征 | 第33-34页 |
3.3.2 阿舍勒铜矿非弹性衰减特征 | 第34-36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36-37页 |
第4章 工程微震震源参数拟合 | 第37-48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工程微震事件参数拟合 | 第37页 |
4.3 拟合范围选定 | 第37-38页 |
4.4 目标函数改进 | 第38-42页 |
4.4.1 拟合目标函数改进 | 第38-40页 |
4.4.2 不同目标函数对工程岩石破裂事件辐射能值的影响分析 | 第40-42页 |
4.5 工程微震震源谱模型确定 | 第42-47页 |
4.5.1 经验格林函数验证工程微震震源谱模型的适用性 | 第42-43页 |
4.5.2 工程微震震源谱模型确定 | 第43-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工程微震辐射能量计算及应用 | 第48-58页 |
5.1 地震辐射能量估算方法 | 第48-50页 |
5.1.1 传统方法 | 第48页 |
5.1.2 能流密度方法 | 第48-49页 |
5.1.3 Izutani-Kanamori方法 | 第49页 |
5.1.4 Andrews 方法 | 第49-50页 |
5.2 工程微震近场辐射能量计算方法 | 第50-53页 |
5.2.1 微/地震辐射能的补偿 | 第50-51页 |
5.2.2 工程微震岩石破裂近场辐射能计算方法 | 第51-53页 |
5.3 近场辐射能计算方法工程应用 | 第53-57页 |
5.3.1 白鹤滩水电站岩石破裂事件能量评估 | 第53-55页 |
5.3.2 阿舍勒铜矿岩石破裂事件能量评估 | 第55-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