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极谱法及分子印迹修饰电极法检测环境水样中的孔雀石绿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孔雀石绿使用现状及危害第12-13页
        1.1.2 孔雀石绿理化性质第13页
    1.2 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色谱法第13-14页
        1.2.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第14页
        1.2.3 生物方法第14页
        1.2.4 光谱法第14-15页
        1.2.5 电化学方法第15-16页
    1.3 分子印迹技术第16-17页
    1.4 纳米材料复合电化学传感器第17-18页
    1.5 极谱法第18页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18-20页
第2章 极谱法检测水体中孔雀石绿的研究第20-36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实验部分第20-23页
        2.2.1 仪器和设备第20-21页
        2.2.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第21-22页
        2.2.3 实验方法第22页
        2.2.4 底夜最佳条件第22页
        2.2.5 仪器最佳条件第22页
        2.2.6 温度最佳条件第22页
        2.2.7 仪器检出限第22-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29页
        2.3.1 荧光素的浓度第23页
        2.3.2 缓冲溶液的种类、酸度及用量的影响第23-24页
        2.3.3 仪器条件的选择第24-27页
        2.3.4 温度的影响第27-28页
        2.3.5 稳定性实验第28-29页
    2.4 干扰实验第29-30页
    2.5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第30页
    2.6 精密度实验第30-31页
    2.7 极谱机理分析第31-33页
        2.7.1 极谱检测机理第31页
        2.7.2 紫外可见光光谱机理第31-33页
        2.7.3 电化学行为研究第33页
    2.8 环境水样分析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纳米金-MG-聚吡咯分子印迹膜修饰电极的制备与应用第36-57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修饰电极的分子印迹单体的结构及性质第36-37页
    3.3 纳米金修饰电极第37-38页
    3.4 实验部分第38-42页
        3.4.1 仪器与设备第38页
        3.4.2 主要试剂及配制第38-40页
        3.4.3 MG-MIPPy/AuNPs/GCE制备第40-41页
        3.4.4 电化学阻抗测试第41页
        3.4.5 差分脉冲法检测孔雀石绿第41-42页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45页
        3.5.1 修饰电极的表征第42页
        3.5.2 交流阻抗的测定第42-45页
        3.5.3 电聚合过程分析第45页
        3.5.4 不同电极的循环伏安特性第45页
    3.6 MG-MIPPy/AuNPs/GCE电极制备条件的优化第45-50页
        3.6.1 酸度及支持电解质的选择第46-47页
        3.6.2 单体与模板比例的优化第47页
        3.6.3 电聚合电位上限的优化第47-48页
        3.6.4 电聚合圈数的优化第48-49页
        3.6.5 恒电位洗脱时间的优化第49页
        3.6.6 富集时间的优化第49-50页
    3.7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第50-52页
    3.8 检出限第52页
    3.9 MG-MIPPy/AuNPs/GCE电极的重现性、稳定性实验第52-53页
    3.10 精密度试验第53页
    3.11 MG-MIPPy/AuNPs/GCE电极的干扰实验第53-54页
    3.12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54-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结论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性纳米铁的制备及其降解地下水中三氯乙烯实验研究
下一篇:植被指数对土壤重金属异常的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