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农业科研机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资料汇编 | 第14-15页 |
1.2.2 相关学术著作 | 第15-17页 |
1.2.3 陕西地方史料及地方志 | 第17-18页 |
1.2.4 专题性学术论文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4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2 创新点及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陕西农业科研机构发展的背景 | 第22-34页 |
2.1 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 第22-25页 |
2.1.1 近代西北经济发展状况 | 第22-24页 |
2.1.2 民族矛盾上升背景下西北发展新机遇 | 第24-25页 |
2.2 陕西省情 | 第25-28页 |
2.2.1 陕西农业生产环境 | 第25-26页 |
2.2.2 陕西三大自然区特点 | 第26-28页 |
2.3 抗战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农业政策 | 第28-34页 |
2.3.1 抗战背景下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 | 第28-31页 |
2.3.2 陕西地方政府的农业政策 | 第31-34页 |
第三章 陕西农业科研机构的创设 | 第34-44页 |
3.1 中央农业科研单位在陕分支机构 | 第34-36页 |
3.1.1 作物类科研机构 | 第34-35页 |
3.1.2 畜牧类科研机构 | 第35-36页 |
3.2 陕西省政府创办的农业科研机构 | 第36-39页 |
3.2.1 北洋政府时期农业科研机构的状况 | 第36页 |
3.2.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成立的农业科研机构 | 第36-39页 |
3.3 附属及私人成立的农业科研机构 | 第39-44页 |
3.3.1 高校附属农业科研机构 | 第39-41页 |
3.3.2 私人创办的农事试验场 | 第41-44页 |
第四章 陕西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及推广 | 第44-64页 |
4.1 小麦良种的杂交培育 | 第44-51页 |
4.1.1 对小麦的改良试验 | 第44-46页 |
4.1.2 育成的主要小麦品种 | 第46-51页 |
4.2 棉花良种的引进与驯化 | 第51-54页 |
4.2.1 棉花的选种与驯化 | 第51-54页 |
4.2.2 育成的棉作新品种 | 第54页 |
4.3 农业经济作物的改良与试验 | 第54-56页 |
4.3.1 稻作的改良 | 第54-55页 |
4.3.2 杂粮的改良 | 第55-56页 |
4.4 园艺的改良与造林 | 第56-58页 |
4.5 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栽培技术的优化 | 第58-64页 |
4.5.1 小麦良种的推广 | 第58-59页 |
4.5.2 棉作良种的推广 | 第59-60页 |
4.5.3 水稻杂粮等优良新品种的推广 | 第60页 |
4.5.4 农业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 | 第60-61页 |
4.5.5 栽培技术的优化 | 第61-64页 |
第五章 陕西农业科研机构的特点及历史贡献 | 第64-70页 |
5.1 陕西农业科研机构的特点 | 第64-65页 |
5.1.1 研究具有系统性 | 第64页 |
5.1.2 研究人员的专业性和奉献精神 | 第64-65页 |
5.1.3 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 第65页 |
5.2 陕西农业科研机构的历史贡献 | 第65-70页 |
5.2.1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66-67页 |
5.2.2 推广普及近代农业科学知识 | 第67-68页 |
5.2.3 促进了陕西农业近代化 | 第68-69页 |
5.2.4 有力支援了全民族抗战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