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小说主体意识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0.1 路内及其小说创作概述 | 第9-10页 |
|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进路 | 第10-12页 |
| 0.3 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 1 路内小说创作的文化语境 | 第15-21页 |
| 1.1 “70后”作家突围的时代拓印 | 第15-18页 |
| 1.2 群体记忆的消淡与个体经验的叠累 | 第18-19页 |
| 1.3 言语表达的隐喻和自在 | 第19-21页 |
| 2 路内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 第21-29页 |
| 2.1 作家主体的创作立场与言说姿态 | 第21-25页 |
| 2.1.1 敏锐真挚的内省意识 | 第22-23页 |
| 2.1.2 扞拒虚无的写作立场 | 第23-25页 |
| 2.2 漂泊者的生活境遇与客居者的心理认同 | 第25-27页 |
| 2.3 主题表现与情感指向的变更 | 第27-29页 |
| 3 暗涌与坚执:路内小说对象主体的多向度延展 | 第29-48页 |
| 3.1 自我怀疑的含蓄表达 | 第30-38页 |
| 3.1.1 小市民生活的庸常与反抗 | 第30-31页 |
| 3.1.2 工人群体的困惑与挣脱 | 第31-34页 |
| 3.1.3 青年学生的踌躇与流浪 | 第34-38页 |
| 3.2 人生仪式的执念追随 | 第38-43页 |
| 3.2.1 人生旅途的守望与淡然 | 第38-41页 |
| 3.2.2 爱情寓言的有始与无终 | 第41-43页 |
| 3.3 精神追求的悉力呈现 | 第43-48页 |
| 3.3.1 个体理想的追寻和幻灭 | 第43-45页 |
| 3.3.2 弱势边缘人的迷惘和执着 | 第45-48页 |
| 4 对话与理解:主体间互情交往的渐进性体现 | 第48-59页 |
| 4.1 私人史的自传色彩书写 | 第50-53页 |
| 4.2 多重自我的移情式描刻 | 第53-57页 |
| 4.3 “家庭”的外部构筑与生命的内在意蕴 | 第57-59页 |
| 5 对路内小说主体意识的反思 | 第59-71页 |
| 5.1 作家主体“自我”定位之缺然 | 第59-63页 |
| 5.1.1 作家主体同“自我”的互渗与失控 | 第60-61页 |
| 5.1.2 作家主体诗意诉求的审美摇摆 | 第61-63页 |
| 5.2 作家主体“自我”认知之漂摇 | 第63-68页 |
| 5.2.1 悲悯的守望:信仰“自我”的迷惘与找寻 | 第64-65页 |
| 5.2.2 羸弱的生长:狂欢“自我”的滑落与回归 | 第65-68页 |
| 5.3 主体性观照下的生命内涵 | 第68-71页 |
| 结束语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