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高速公路三车道大断面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8页
        1.2.1 大断面隧道设计与施工方法第10-17页
        1.2.2 大断面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第17-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隧道地质跟踪调查监测与围岩块体稳定分析第20-32页
    2.1 工程概况第20页
        2.1.1 小团山隧道第20页
        2.1.2 阳宗隧道第20页
    2.2 施工地质跟踪调查与监测分析第20-27页
        2.2.1 小团山隧道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分布特征第22-23页
        2.2.2 阳宗隧道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分布特征第23-25页
        2.2.3 阳宗隧道重点洞段施工地质跟踪调查与围岩变更分析第25-27页
    2.3 隧道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第27-31页
        2.3.1 小团山隧道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第27-28页
        2.3.2 阳宗隧道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第28-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与反馈分析综合研究第32-63页
    3.1 围岩变形时间效应第32-41页
        3.1.1 小团山隧道上行线SK18+166周边收敛(下测线)第32-33页
        3.1.2 阳宗隧道上行线SK38+893(试验段)第33-34页
        3.1.3 阳宗隧道上行线SK39+760周边收敛(上测线)第34-35页
        3.1.4 阳宗隧道下行线XK38+941(试验段)第35-36页
        3.1.5 阳宗隧道下行线XK39+785周边收敛(上测线)第36-37页
        3.1.6 典型断面各台阶围岩变形释放率第37-40页
        3.1.7 典型断面围岩变形时间效应第40-41页
    3.2 围岩变形空间效应第41-50页
        3.2.1 围岩变形空间效应曲线第41-49页
        3.2.2 围岩变形空间效应特征第49-50页
    3.3 围岩变形时间特征第50-56页
        3.3.1 围岩变形位移-时间特征第50-55页
        3.3.2 围岩变形与主要影响因素第55-56页
    3.4 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间的确定第56-57页
    3.5 隧道围岩位移反分析研究第57-62页
        3.5.1 隧道位移反分析的基本原则第58-59页
        3.5.2 隧道位移反分析智能化程序(BMP90程序)第59-60页
        3.5.3 应用实例与评价第60-62页
    3.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隧道监控量测选测项目综合研究第63-84页
    4.1 典型断面选测项目成果分析第63-74页
        4.1.1 小团山隧道选测项目第63-66页
        4.1.2 阳宗隧道选测项目第66-74页
    4.2 选测项目统计分析第74-83页
        4.2.1 隧道围岩与喷射混凝土接触压力统计分析第75页
        4.2.2 隧道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统计分析第75-76页
        4.2.3 隧道喷射混凝土内部应力统计分析第76-77页
        4.2.4 隧道二次衬砌内部应力统计分析第77-78页
        4.2.5 隧道钢支撑内力统计分析第78-79页
        4.2.6 隧道围岩内部位移统计分析第79-81页
        4.2.7 隧道锚杆轴力统计分析第81-83页
    4.3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三车道大断面隧道动态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第84-101页
    5.1 隧道动态施工过程的二维数值模拟研究第84-96页
        5.1.1 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基本原理第84页
        5.1.2 岩土及地下工程有限元分析软件第84页
        5.1.3 大断面公路隧道动态施工过程二维数值模拟研究第84-96页
    5.2 阳宗隧道动态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第96-100页
        5.2.1 3D-σ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第96页
        5.2.2 计算模型第96-97页
        5.2.3 施工过程设定第97-98页
        5.2.4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98-100页
    5.3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 结论第101-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铁路高墩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其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