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一、“两工联动”——社工 | 第10-11页 |
| 二、“两工联动”——志工 | 第11-12页 |
| 三、“两工联动”——联动 | 第12页 |
| 第二节 “两工联动”之联动的现状研究 | 第12-17页 |
| 一、两工联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12-13页 |
| 二、两工联动的领域 | 第13-14页 |
| 三、两工联动中的问题和挑战 | 第14页 |
| 四、两工联动的建议和意见 | 第14-15页 |
| 五、国内“两工联动”的模式总结 | 第15-16页 |
| 六、评述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第19-20页 |
| 一、准备阶段以及实施阶段 | 第19页 |
| 二、分析整理以及撰写阶段 | 第19-20页 |
| 第四章 北京市两工联动现状 | 第20-32页 |
| 第一节 北京市“两工联动”形式 | 第20-21页 |
| 一、以“社工”为主体的联动 | 第20页 |
| 二、以“志工”为主体的联动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北京市两工联动中志愿者与社工的角色 | 第21-27页 |
| 一、志愿者在联动中的角色 | 第21-24页 |
| 二、社工在联动中的角色 | 第24-27页 |
| 第三节 北京市“两工联动”服务的领域 | 第27-28页 |
| 第四节 北京市“两工联动”的特点 | 第28-32页 |
| 一、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 | 第28-29页 |
| 二、社工的联动意愿更强 | 第29页 |
| 三、团队式的联动方式更稳定 | 第29-30页 |
| 四、在地组织的桥梁作用巨大 | 第30-32页 |
| 第五章 北京市两工联动的困境 | 第32-37页 |
| 第一节 联动的主体对于联动缺乏相应的认知 | 第32-33页 |
| 一、对联动认知的不足 | 第32-33页 |
| 二、对自身认知的不足 | 第33页 |
| 三、对对方认知的不足 | 第33页 |
| 第二节 现阶段北京市社工的发展缺少相应的能力 | 第33-34页 |
| 一、志愿者管理不健全 | 第33-34页 |
| 二、缺乏相应的志愿者管理人才 | 第34页 |
| 三、社工机构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 第34页 |
| 第三节 缺乏联动的平台 | 第34-35页 |
| 一、导致信息流通不畅 | 第34-35页 |
| 二、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成果展示的平台 | 第35页 |
| 第四节 政府相关制度不完善 | 第35-37页 |
| 一、尚未成立专门推动两工联动的组织或部门 | 第35-36页 |
| 二、尚未建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 第36-37页 |
| 第六章 北京市两工联动的对策建议 | 第37-41页 |
| 第一节 线上措施——建立信息化联动平台 | 第37-38页 |
| 一、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 第37页 |
| 二、按服务领域、服务地域等情况进行分层管理 | 第37-38页 |
| 三、公开项目环节,设立沟通交流专栏 | 第38页 |
| 第二节 线下措施——建立联动站等在地的服务机构 | 第38-41页 |
| 一、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站试点 | 第39页 |
| 二、建立专人监督管理、专项资金支持的运行机制 | 第39页 |
| 三、健全联动项目评价体系 | 第39-40页 |
| 四、定期开展服务经验交流会 | 第40-41页 |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41-42页 |
| 第一节 研究基本结论 | 第41页 |
| 第二节 研究中的不足 | 第41页 |
| 第三节 对本项目的展望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附录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