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的引导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35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3.3 相关实例分析 | 第26-35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 | 第35-4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37-40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40-4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入口空间与引导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42-62页 |
2.1 入口空间的基本内容 | 第42-47页 |
2.1.1 入口空间 | 第42-44页 |
2.1.2 入口空间的功能 | 第44-47页 |
2.2 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的作用 | 第47-49页 |
2.2.1 提升文化层次 | 第47-48页 |
2.2.2 街区的整体与统一 | 第48-49页 |
2.2.3 服务旅游行为 | 第49页 |
2.3 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的特点及性质 | 第49-56页 |
2.3.1 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点 | 第49-52页 |
2.3.2 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的性质 | 第52-56页 |
2.4 引导设计的相关内容 | 第56-61页 |
2.4.1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设计 | 第56-58页 |
2.4.2 基于文化特征的设计 | 第58-59页 |
2.4.3 基于空间构成的设计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现状调查及评价 | 第62-96页 |
3.1 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概况与特征 | 第62-67页 |
3.1.1 基本概况 | 第62-64页 |
3.1.2 分类与特点 | 第64-67页 |
3.2 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的几种模式 | 第67-76页 |
3.2.1 适度外扩型 | 第67-70页 |
3.2.2 新建入口型 | 第70-73页 |
3.2.3 保留原址型 | 第73页 |
3.2.4 特殊处理型 | 第73-76页 |
3.3 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76-83页 |
3.3.1 空间构成要素 | 第76-79页 |
3.3.2 平面构成要素 | 第79-81页 |
3.3.3 景象构成要素 | 第81-83页 |
3.4 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的吸引力评价内容 | 第83-87页 |
3.4.1 基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总规的评价 | 第83-84页 |
3.4.2 基于历史文化街区与交通和使用的评价 | 第84页 |
3.4.3 基于历史文化街区入口新建构筑物的评价 | 第84-85页 |
3.4.4 基于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细节指标的评价 | 第85-87页 |
3.5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的现状问题 | 第87-95页 |
3.5.1 空间组织失当 | 第87-89页 |
3.5.2 脱离城市环境 | 第89-91页 |
3.5.3 缺乏趋向心理 | 第91-92页 |
3.5.4 文化形象模糊 | 第92-93页 |
3.5.5 细节表现不够 | 第93-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四章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的引导设计策略 | 第96-138页 |
4.1 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的引导设计原则 | 第96-102页 |
4.1.1 功能层面 | 第96-99页 |
4.1.2 精神层面 | 第99-102页 |
4.2 改善空间组织失当的引导设计 | 第102-117页 |
4.2.1 行进路径规划 | 第102-108页 |
4.2.2 节点空间组合 | 第108-113页 |
4.2.3 空间层次组织 | 第113-117页 |
4.3 改善脱离城市环境的引导设计 | 第117-122页 |
4.3.1 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的形式选择 | 第117-121页 |
4.3.2 引导与周边环境统一 | 第121-122页 |
4.4 改善缺乏趋向心理的引导设计 | 第122-126页 |
4.4.1 加强到核心景致的引导 | 第122-124页 |
4.4.2 善用传统空间营造手法 | 第124-125页 |
4.4.3 强化空间的开放性 | 第125-126页 |
4.5 解决文化形象模糊的引导设计 | 第126-129页 |
4.5.1 文化内涵的复合与延续 | 第126-127页 |
4.5.2 城市文脉的植入 | 第127-128页 |
4.5.3 精神意义的增叠 | 第128-129页 |
4.6 增加细节表现要素的引导设计 | 第129-137页 |
4.6.1 标识导向系统 | 第129-131页 |
4.6.2 各类公共设施 | 第131-132页 |
4.6.3 光环境与声环境 | 第132页 |
4.6.4 植被栽植 | 第132-135页 |
4.6.5 改善周边视线 | 第135-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结论 | 第138-140页 |
文章总结 | 第138-140页 |
未来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附录一 :有关本文的部分调研目标分指标评价情况 | 第146-152页 |
附录二 :图表目录 | 第152-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