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31页 |
一、同光词坛的研究现状和空间 | 第10-29页 |
二、同光词坛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9-31页 |
第一章 同光词坛的风貌与格局 | 第31-51页 |
第一节 同光时期的词人与词作 | 第32-40页 |
第二节 同光时期的词派与词社 | 第40-44页 |
一、以常州词派为首的五大派群 | 第41-43页 |
二、以江浙和京津为主的七个区域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同光时期的词选与词话 | 第44-51页 |
一、同光时期的词选 | 第44-47页 |
二、词话成熟与词学高峰 | 第47-51页 |
第二章 常州词学的完善与新变 | 第51-118页 |
第一节 庄械:求南宋得失离合之故 | 第51-71页 |
一、谭献、陈廷焯的引路人 | 第53-59页 |
二、创作与理论的互证 | 第59-68页 |
三、常派完善之路的先驱 | 第68-71页 |
第二节 谭献:折衷柔厚以观世变 | 第71-100页 |
一、广泛的词学交游 | 第74-90页 |
二、折衷柔厚:观世胸襟,别有怀抱 | 第90-100页 |
第三节 陈廷焯:由浙转常的深刻反思 | 第100-109页 |
一、从对陈允平与庄械的偏爱看陈廷焯的审美趣味 | 第103-107页 |
二、周济“浑厚”、谭献“柔厚”与陈廷焯“忠厚”之比较 | 第107-109页 |
第四节 临桂词派:常派的清末新变 | 第109-118页 |
一、晚清四大家的词学倾向 | 第110-115页 |
二、“重、拙、大”说的提出与修正 | 第115-118页 |
第三章 浙西词学的延绵与兼容 | 第118-142页 |
第一节 潘氏家族的贡献 | 第118-132页 |
一、潘氏家族与常派的关系及其词学观念的博采通融 | 第118-120页 |
二、词学创作异彩纷呈 | 第120-132页 |
第二节 杜文澜:兼收并蓄,言外多感 | 第132-135页 |
第三节 何兆瀛:感伤颇重,咏物空灵 | 第135-138页 |
第四节 张鸣珂:浙派末期自我修正的范本 | 第138-142页 |
第四章 岭南词学的崛起与勃发 | 第142-168页 |
第一节 陈澧:浙派风雅,学人之词 | 第145-160页 |
一、陈澧的词学思想 | 第146-157页 |
二、“风雅”出于学浙 | 第157-160页 |
第二节 叶衍兰:形式学浙,根本趋常 | 第160-164页 |
第三节 文廷式:追步苏辛,不尚苟同 | 第164-168页 |
第五章 闽中词学的兴起与推广 | 第168-189页 |
第一节 谢章铤:拈大题目,出大意义 | 第169-180页 |
一、《酒边词》前后期的词风转变 | 第170-176页 |
二、词量说、词史说与稼轩风 | 第176-180页 |
第二节 其他词人的创作 | 第180-189页 |
第六章 湖湘词学的群起与显扬 | 第189-200页 |
第一节 湖湘六词家 | 第192-197页 |
第二节 湘社词人群 | 第197-200页 |
第七章 风云变幻中的其他词人 | 第200-226页 |
第一节 八旗词人李佳继昌 | 第200-210页 |
一、创作:不尚兴寄,清新自然 | 第201-203页 |
二、理论:清真婉曲,谐雅有意趣 | 第203-210页 |
第二节 闺秀词的繁荣与贡献 | 第210-226页 |
结语 | 第226-227页 |
附录: 同光词人词集 | 第227-260页 |
参考文献 | 第260-268页 |
后记 | 第268-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