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23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8-10页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10-1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 第10-1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11-13页 |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 第13-14页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 | 第14-15页 |
·国内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 第15-17页 |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7-19页 |
·对现有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应用的评价 | 第19-20页 |
·论文基本研究计划 | 第20-23页 |
·研究基本思路及结构 | 第20-21页 |
·研究主要方法 | 第21页 |
·论文研究不足 | 第21-23页 |
2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第23-38页 |
·历史沿革 | 第23页 |
·自然概况 | 第23-26页 |
·地理位置和土地面积 | 第23-24页 |
·地形、气候、水文 | 第24-25页 |
·自然资源 | 第25-26页 |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 第26-31页 |
·社会发展状况 | 第31-34页 |
·人口发展 | 第31页 |
·城镇化进程 | 第31页 |
·基础设施建设 | 第31-32页 |
·文化与卫生 | 第32-33页 |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 第33-34页 |
·环境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环境治理 | 第34-35页 |
·生态环境建设 | 第35页 |
·阿拉善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 第35-38页 |
·生态恶化有所加剧 | 第35-36页 |
·水源紧缺与用水浪费现象同时存在 | 第36-37页 |
·矿产资源家底不清,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 | 第37-38页 |
3 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57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 第38-40页 |
·可持续指标体系的含义 | 第38页 |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8-40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40-47页 |
·指标体系的系统分析 | 第40页 |
·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库 | 第40-43页 |
·指标体系的组成 | 第43-47页 |
·基于综合方法的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和构建 | 第47-57页 |
·基本指标筛选方法介绍 | 第47-49页 |
·指标筛选的基本流程 | 第49页 |
·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第49-57页 |
4 基于AHP的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第57-81页 |
·基于AHP方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理论介绍 | 第57-63页 |
·现有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57-59页 |
·AHP方法的原理介绍 | 第59-63页 |
·基于AHP的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第63-81页 |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 | 第63-65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5-71页 |
·各级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 | 第71-72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 第72-75页 |
·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75-81页 |
5 提高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第81-88页 |
·坚持打基础与利益长远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 第81-83页 |
·继续推进生态保护建设 | 第81-82页 |
·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 | 第82页 |
·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 第82-83页 |
·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促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 第83-86页 |
·继续扩大投资和消费规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第83页 |
·积极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 第83-84页 |
·稳步发展农牧业经济,促进农牧业增收 | 第84-85页 |
·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85页 |
·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 | 第85-86页 |
·坚持富民与强盟相统一,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 第86-88页 |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 第86页 |
·加强就业工作 | 第86-87页 |
·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 第87-88页 |
6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后记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