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1页 |
1.1 核酸适配体的类型及应用 | 第10-18页 |
1.1.1 核酸适配体的类型 | 第11-14页 |
1.1.2 核酸适配体与药物的结合方式 | 第14-18页 |
1.2 基因治疗与化学治疗的联合使用 | 第18-23页 |
1.2.1 基因治疗 | 第18-20页 |
1.2.2 化药与基因的联合治疗 | 第20-23页 |
1.3 纳米药物递送载体 | 第23-29页 |
1.3.1 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及其优势 | 第23-24页 |
1.3.2 常见纳米药物递送载体 | 第24-28页 |
1.3.3 构建主动靶向型药物基因共递送体系 | 第28-29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核仁素靶向型适配体介导的药物与基因共递送PLA纳米粒的构建与评价 | 第31-61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2.1 细胞株 | 第31-32页 |
2.2.2 核酸及序列 | 第32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2.2.4 实验器材 | 第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9页 |
2.3.1 基于PLA纳米粒的药物与基因共递送体系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2 共递送PLA纳米粒的表征 | 第33-34页 |
2.3.3 共递送PLA纳米粒的靶向性评价 | 第34-35页 |
2.3.4 共递送纳米粒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5 共递送纳米粒对肿瘤细胞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6 3D肿瘤球水平的研究 | 第37-38页 |
2.3.7 荷瘤裸鼠模型水平的研究 | 第38页 |
2.3.8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38-39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60页 |
2.4.1 药物基因共递送PL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39-41页 |
2.4.2 共递送PLA纳米粒的靶向性评价 | 第41-46页 |
2.4.3 药物基因共递送纳米粒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 第46-49页 |
2.4.4 共递送纳米粒对肿瘤细胞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9-52页 |
2.4.5 共递送纳米粒对3D肿瘤球的影响 | 第52-53页 |
2.4.6 共递送PLA纳米粒在动物水平的作用 | 第53-6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ATP响应型适配体介导的药物基因共递送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 第61-82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3.2.1 细胞株 | 第61页 |
3.2.2 核酸及序列 | 第61-62页 |
3.2.3 主要试剂 | 第62页 |
3.2.4 实验器材 | 第6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2-67页 |
3.3.1 药物基因共递送体系的构建 | 第62-63页 |
3.3.2 药物基因共递送体系的表征 | 第63-64页 |
3.3.3 共递送体系的优化与胞内递送 | 第64页 |
3.3.4 药物基因共递送体系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5 药物基因共递送体系对细胞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 | 第65页 |
3.3.6 药物基因共递送体系的其他细胞学作用 | 第65-66页 |
3.3.7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66-67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81页 |
3.4.1 药物基因共递送体系的构建 | 第67页 |
3.4.2 药物基因共递送体系的表征 | 第67-70页 |
3.4.3 药物基因共递送体系的优化与胞内递送 | 第70-73页 |
3.4.4 药物基因共递送体系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 第73-76页 |
3.4.5 共递送体系对细胞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 | 第76-78页 |
3.4.6 药物与基因共递送体系的其他细胞学作用 | 第78-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全文总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与奖励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