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生物降解材料 | 第10-13页 |
1.2.1 生物降解材料的主要类型 | 第10-11页 |
1.2.2 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 | 第11-13页 |
1.2.3 聚己内酯 | 第13页 |
1.3 树枝型聚合物 | 第13-16页 |
1.3.1 树枝型聚合物概述 | 第13-14页 |
1.3.2 树状大分子的发展历史 | 第14页 |
1.3.3 组合类型及其应用 | 第14-15页 |
1.3.4 树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 | 第15-16页 |
1.3.5 树枝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以及须满足的条件 | 第16页 |
1.4 高分子微球 | 第16-21页 |
1.4.1 高分子微球的分类 | 第17页 |
1.4.2 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1.4.3 固化方法 | 第18页 |
1.4.4 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 | 第18-20页 |
1.4.5 复乳法 | 第20-21页 |
1.5 替莫唑胺 | 第21-22页 |
1.6 本课题的思路和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端树枝化聚乙二醇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23-34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试验部分 | 第23-28页 |
2.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4页 |
2.2.3 原料的精制 | 第24-25页 |
2.2.4 反应容器的处理 | 第25页 |
2.2.5 实验设备的处理 | 第25页 |
2.2.6 实验流程 | 第25页 |
2.2.7 树枝状聚酯大分子的合成 | 第25-26页 |
2.2.8 分析表征方法 | 第26-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2.3.1 Ac-MPA和酸酐的合成 | 第28-30页 |
2.3.2 PEG-G1 dendron和PEG-G1-(OH)_4的合成 | 第30-31页 |
2.3.3 PEG-G4-dendron和PEG-G4-(OH)_(32)的合成 | 第31-33页 |
2.4 结论 | 第33-34页 |
第3章 哑铃型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研究 | 第34-47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3.2.1 材料和试剂 | 第34-35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3.2.3 药品及仪器设备的前处理 | 第35-36页 |
3.2.4 共聚物的合成 | 第36-37页 |
3.2.5 分析表征方法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3.3.1 共聚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7-41页 |
3.3.2 共聚物热性能和结晶性能研究 | 第41-45页 |
3.4 结论 | 第45-47页 |
第4章 树枝化聚己内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47-55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4.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47页 |
4.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7-48页 |
4.1.3 树枝化聚己内酯微球的制备 | 第48页 |
4.1.4 表征方法 | 第48页 |
4.2 结果讨论 | 第48-54页 |
4.2.1 树枝化聚己内酯微球的表面形貌 | 第48-52页 |
4.2.2 树枝化聚己内酯微球粒径的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树枝化聚己内酯载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55-63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5.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55-56页 |
5.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6页 |
5.1.3 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的配置 | 第56页 |
5.1.4 树枝化聚己内酯载药微球的制备 | 第56-57页 |
5.1.5 树枝化聚己内酯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57页 |
5.1.6 表征方法 | 第57页 |
5.2 结果讨论 | 第57-62页 |
5.2.1 载药微球表面形貌 | 第57-58页 |
5.2.2 微球载药前后的粒径分析 | 第58页 |
5.2.3 微球中替莫唑胺载药量的测定 | 第58-60页 |
5.2.4 微球的体外释放 | 第60-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