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爆破振动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爆破振动信号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3 爆破振动波传播规律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爆破振动波的传播及爆破振动监测 | 第17-37页 |
2.1 爆破振动波的传播过程及爆破振动波特性 | 第17-22页 |
2.1.1 爆破振动波类型及振动波的传播 | 第17-21页 |
2.1.2 爆破振动波特性分析 | 第21-22页 |
2.2 爆破振动效应 | 第22-27页 |
2.2.1 爆破振动效应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2.2.2 爆破振动效应评价指标 | 第26-27页 |
2.3 爆破振动监测 | 第27-35页 |
2.3.1 实验采场工程概况及爆破情况 | 第28-30页 |
2.3.2 爆破振动监测点布置 | 第30-31页 |
2.3.3 爆破振动现场监测 | 第31-34页 |
2.3.4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 第34-35页 |
2.4 爆破振动监测结果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爆破振动信号时频分析 | 第37-53页 |
3.1 爆破振动信号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2 EMD-HHT信号分析过程 | 第38-46页 |
3.2.1 EMD算法原理及信号分解过程 | 第38-40页 |
3.2.2 EMD分解的优越性 | 第40-45页 |
3.2.3 Hilbert变换和Hilbert谱分析 | 第45-46页 |
3.3 爆破振动信号的能量分析 | 第46-51页 |
3.3.1 爆破振动信号的能量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3.3.2 爆破振动信号的时域能量分析 | 第48-49页 |
3.3.3 爆破振动信号的频域能量分析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爆破振动效应随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 | 第53-77页 |
4.1 爆破振动效应的灰关联分析 | 第53-60页 |
4.1.1 灰色关联分析基本原理及分析过程 | 第53-54页 |
4.1.2 选择系统特征变量和相关变量 | 第54页 |
4.1.3 选择灰色关联度模型 | 第54-56页 |
4.1.4 B型灰色关联矩阵及分析结果 | 第56-58页 |
4.1.5 广义灰色相对关联矩阵及分析结果 | 第58-60页 |
4.2 爆破振动效应随主控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4.3 爆心距对爆破振动效应的影响 | 第61-69页 |
4.3.1 爆心距对爆破振动强度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2 爆心距对爆破振动能量的影响 | 第63-69页 |
4.4 单段最大药量对爆破振动效应的影响 | 第69-76页 |
4.4.1 单段最大药量对爆破振动强度的影响 | 第69-71页 |
4.4.2 单段最大药量对爆破振动能量的影响 | 第71-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爆破振动控制及围岩防护 | 第77-87页 |
5.1 围岩安全评估 | 第77-85页 |
5.1.1 主振频率预测模型 | 第77-79页 |
5.1.2 爆破振动强度预测模型 | 第79-81页 |
5.1.3 单段最大药量安全界限和安全距离界限的确定 | 第81-84页 |
5.1.4 围岩安全评估过程 | 第84页 |
5.1.5 围岩安全评估方法的验证 | 第84-85页 |
5.2 爆破振动控制及巷道防护 | 第85-8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8页 |
6.1 结论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