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6页 |
1 凤尾草研究进展 | 第7-13页 |
1.1 凤尾草的药理作用 | 第8-10页 |
1.2 凤尾草活性成分的提取 | 第10-12页 |
1.3 凤尾草化学成分分析 | 第12-13页 |
2 猪大肠杆菌病概述 | 第13-15页 |
2.1 病原 | 第14页 |
2.2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 第14-15页 |
2.3 中草药对大肠杆菌的防治研究 | 第15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凤尾草提取物助溶剂的筛选 | 第16-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16-17页 |
1.2 菌种复苏与细菌计数 | 第17-18页 |
1.3 五种溶剂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18页 |
1.4 五种溶剂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 | 第1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8-20页 |
2.1 五种溶剂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 第18-19页 |
2.2 五种溶剂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 | 第19页 |
2.3 五种溶剂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比较 | 第19页 |
2.4 讨论 | 第19-20页 |
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凤尾草抑菌活性成分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 第21-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1-23页 |
1.2 凤尾草抑菌活性成分提取溶剂的筛选 | 第23-24页 |
1.3 凤尾草抑菌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2.1 凤尾草抑菌活性成分提取溶剂的筛选 | 第25-29页 |
2.2 凤尾草抑菌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9-33页 |
2.3 讨论 | 第33-34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凤尾草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 | 第35-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5-37页 |
1.2 凤尾草抑菌活性成分极性追踪 | 第37-38页 |
1.3 凤尾草提取物正丁醇部分化学成分预试验 | 第38-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2.1 凤尾草抑菌活性成分极性追踪 | 第40页 |
2.2 凤尾草提取物正丁醇部分化学成分预试验 | 第40-41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凤尾草提取物正丁醇部分抑菌作用及对细胞膜的影响 | 第42-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42-43页 |
1.2 正丁醇部分的抑菌活性 | 第43-44页 |
1.3 正丁醇部分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曲线及细胞膜的影响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2.1 正丁醇部分的抑菌活性 | 第44-45页 |
2.2 正丁醇部分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曲线及细胞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