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项目后评价理论概述 | 第17-24页 |
2.1 项目后评价概述 | 第17-19页 |
2.1.1 项目后评价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项目后评价的特点 | 第17-18页 |
2.1.3 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 第18-19页 |
2.2 项目后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2.1 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 第19-20页 |
2.2.2 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 第20-22页 |
2.3 项目后评价与前评价的主要区别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后评价指标体系 | 第24-42页 |
3.1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后评价 | 第24-29页 |
3.1.1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前期决策评价 | 第24-25页 |
3.1.2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准备阶段评价 | 第25-27页 |
3.1.3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实施期评价 | 第27-28页 |
3.1.4 水利枢纽工程运营期评价 | 第28-29页 |
3.2 水利枢纽工程效果和经济效益后评价 | 第29-32页 |
3.2.1 水利枢纽工程技术水平评价 | 第29-30页 |
3.2.2 水利枢纽工程财务评价 | 第30-31页 |
3.2.3 水利枢纽工程国民经济评价 | 第31-32页 |
3.3 水利枢纽工程综合影响后评价 | 第32-38页 |
3.3.2 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 第36-38页 |
3.4 水利枢纽工程目标和可持续性后评价 | 第38-40页 |
3.4.1 水利枢纽工程目标评价 | 第38-39页 |
3.4.2 水利枢纽工程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39-40页 |
3.5 水利枢纽工程综合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后评价模型 | 第42-49页 |
4.1 AHP法确定权重 | 第42-44页 |
4.1.1 AHP的概念 | 第42页 |
4.1.2 AHP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 第42-44页 |
4.2 熵值法确定权重 | 第44-45页 |
4.2.1 熵值法的概念 | 第44页 |
4.2.2 熵权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 第44-45页 |
4.3 综合权重确定 | 第45页 |
4.4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48页 |
4.4.1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第45-47页 |
4.4.2 基于层次熵综合权重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后评价应用案例 | 第49-59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49-50页 |
5.2 运营管理概况 | 第50-51页 |
5.2.1 管理机构和任务 | 第50页 |
5.2.2 工程改建情况 | 第50页 |
5.2.3 水库运行效益 | 第50-51页 |
5.2.4 水库管理经验 | 第51页 |
5.3 三门峡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51-58页 |
5.3.1 确定权重 | 第51-56页 |
5.3.2 模糊后评价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