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1.1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文化载体的研究内容 | 第8页 |
1.1.2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运用的实践发展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与分析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拓宽新的研究视角 | 第13-14页 |
1.4.2 扩充新的研究观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涵义、特征和功能 | 第15-21页 |
2.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涵义 | 第15-17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 | 第17-18页 |
2.2.1 渗透性 | 第17页 |
2.2.2 可塑性 | 第17页 |
2.2.3 多样性 | 第17-18页 |
2.2.4 综合性 | 第18页 |
2.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功能 | 第18-21页 |
2.3.1 教化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 第18-19页 |
2.3.2 审美娱乐,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 | 第19页 |
2.3.3 熏陶育人,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第19-21页 |
第3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运用的环境 | 第21-26页 |
3.1 政治环境 | 第21-23页 |
3.1.1 政治体制的改变 | 第21-22页 |
3.1.2 中国共产党地位的变化 | 第22页 |
3.1.3 社会阶级结构的转变 | 第22-23页 |
3.2 经济环境 | 第23-24页 |
3.2.1 多样化的经济成分 | 第23页 |
3.2.2 严峻化的经济形势 | 第23-24页 |
3.3 文化环境 | 第24-26页 |
3.3.1 不同形式的思想文化 | 第24页 |
3.3.2 不同阶层的社会心理 | 第24-26页 |
第4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及其成效 | 第26-38页 |
4.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 | 第26-33页 |
4.1.1 文学载体及其运用 | 第26-29页 |
4.1.2 音乐美术载体及其运用 | 第29-31页 |
4.1.3 广播电影载体及其运用 | 第31-33页 |
4.2 建国初期文化载体运用的主要成效 | 第33-38页 |
4.2.1 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新政权的认同度 | 第33-35页 |
4.2.2 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 第35-36页 |
4.2.3 促进了社会主体的发展 | 第36-38页 |
第5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运用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 第38-45页 |
5.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运用的基本经验 | 第38-41页 |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导向,把握文化载体的方向性 | 第38-39页 |
5.1.2 支持形式多样化,注重文化载体的全面性 | 第39页 |
5.1.3 满足文化需求,突出文化载体内容的生动性 | 第39-40页 |
5.1.4 重视因材施教,尊重文化载体客体的差异性 | 第40-41页 |
5.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运用的当代启示 | 第41-45页 |
5.2.1 抓住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第41-42页 |
5.2.2 注重整体的系统的科学规划,提升文化的话语权 | 第42-43页 |
5.2.3 紧跟时代的步伐,推进文化载体的创新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