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森林土壤理化性质论文

小兴安岭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意义第8页
    1.2 研究方法第8-9页
        1.2.1 原位测定法第8页
        1.2.2 室内培养法第8-9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9-11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1-13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2 技术路线第12-13页
2 样地与方法第13-17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13-14页
        2.1.1 地理位置第13页
        2.1.2 气候条件第13页
        2.1.3 植被条件第13页
        2.1.4 土壤类型第13-14页
    2.2 样地设置第14页
    2.3 实验方法第14-15页
        2.3.1 不同温度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第14-15页
        2.3.2 土壤有机碳矿化季节变化特征第15页
    2.4 数据处理第15-17页
        2.4.1 土壤有机碳矿化CO_2释放量的计算第15页
        2.4.2 土壤有机碳库的拟合第15-16页
        2.4.3 土壤潜在可矿化碳的拟合第16页
        2.4.4 数据分析第16-17页
3 小兴安岭两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周转第17-26页
    3.1 结果分析第17-23页
        3.1.1 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第17-18页
        3.1.2 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第18-20页
        3.1.3 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第20-23页
    3.2 讨论第23-24页
    3.3 本章小结第24-26页
4 小兴安岭两种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季节变化特征第26-34页
    4.1 结果分析第26-30页
        4.1.1 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季节动态第26-27页
        4.1.2 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的季节变化第27页
        4.1.3 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潜在可矿化碳的季节变化第27-28页
        4.1.4 土壤水浸提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变化第28-29页
        4.1.5 土壤有机碳矿化季节变化的影响因子第29-30页
    4.2 讨论第30-32页
    4.3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结论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4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根处理对小兴安岭6种林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时空格局的影响
下一篇:MUSER观测数据标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