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应急疏散顺序灰色聚类决策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第2章 船舶疏散顺序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25页 |
| ·泊位 | 第12-15页 |
| ·泊位长度 | 第12-13页 |
| ·泊位前沿水深 | 第13-14页 |
| ·船舶回旋水域尺度 | 第14页 |
| ·掩护程度 | 第14-15页 |
| ·疏散距离 | 第15页 |
| ·航道 | 第15-17页 |
| ·航道水深 | 第15页 |
| ·航道宽度 | 第15-16页 |
| ·航道弯曲程度 | 第16-17页 |
| ·船舶 | 第17-19页 |
| ·船舶吨级 | 第17页 |
| ·船舶种类 | 第17-18页 |
| ·装载状态 | 第18页 |
| ·船况 | 第18-19页 |
| ·自然条件 | 第19-23页 |
| ·风 | 第19-21页 |
| ·波浪 | 第21-22页 |
| ·流 | 第22页 |
| ·能见度 | 第22-23页 |
| ·人为因素 | 第23-25页 |
| ·管理水平 | 第23页 |
| ·技术水平 | 第23-24页 |
| ·心理因素 | 第24-25页 |
| 第3章 船舶应急疏散顺序决策模型 | 第25-35页 |
| ·船舶应急疏散顺序评价方法 | 第25-30页 |
| ·评价方法的比较和确立 | 第25-26页 |
|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 第26页 |
| ·灰色白化权聚类原理 | 第26-30页 |
| ·船舶应急疏散顺序指标选取 | 第30-33页 |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0-31页 |
| ·泊位 | 第31页 |
| ·航道 | 第31-32页 |
| ·船舶 | 第32页 |
| ·自然条件 | 第32-33页 |
| ·人为因素 | 第33页 |
| ·船舶应急疏散顺序决策模型 | 第33-3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 ·灰类的白化权函数和聚类权的确定 | 第34页 |
| ·灰色聚类评估 | 第34-35页 |
| 第4章 鲅鱼圈港区应急疏散顺序 | 第35-55页 |
| ·鲅鱼圈港区概况 | 第35-43页 |
| ·气象 | 第35-37页 |
| ·水文 | 第37-38页 |
| ·航道 | 第38页 |
| ·锚地 | 第38-40页 |
| ·泊位 | 第40-43页 |
| ·鲅鱼圈港区船舶疏散顺序标体系 | 第43页 |
| ·模拟计算 | 第43-53页 |
| ·方案一 | 第44-52页 |
| ·方案二 | 第52页 |
| ·方案三 | 第52-53页 |
| ·分析 | 第53-55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船舶种类、载态和泊位掩护程度评价取值调查表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