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工具视角下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政策工具 | 第19-20页 |
2.1.1 政策工具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政策工具的分类 | 第19-20页 |
2.1.3 政策工具的应用 | 第20页 |
2.2 个人信息与个人信息保护 | 第20-22页 |
2.2.1 个人信息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2 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21页 |
2.2.3 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2.3 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 第22-23页 |
3 国外典型国家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3.1 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 第23-24页 |
3.1.1 政策内容体系 | 第23-24页 |
3.1.2 政策实施效果 | 第24页 |
3.2 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 第24-26页 |
3.2.1 政策内容体系 | 第24-25页 |
3.2.2 政策实施效果 | 第25-26页 |
3.3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 第26-27页 |
3.3.1 政策内容体系 | 第26页 |
3.3.2 政策实施效果 | 第26-27页 |
3.4 各国的相关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27-28页 |
3.4.1 明确个人信息相关概念 | 第27页 |
3.4.2 选择合适的立法模式和管理机制 | 第27页 |
3.4.3 设立个人信息保护专门机构 | 第27-28页 |
4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工具分析 | 第28-45页 |
4.1 政策文本选择 | 第28-33页 |
4.2 构建分析框架 | 第33-36页 |
4.2.1 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类型维度 | 第33-35页 |
4.2.2 Y维度:个人信息保护政策要素维度 | 第35-36页 |
4.3 分析单元的确定与编码 | 第36-38页 |
4.4 政策工具的归类 | 第38页 |
4.5 信度效度评估 | 第38-39页 |
4.6 频数统计分析 | 第39-45页 |
4.6.1 总体政策情况分析 | 第39-40页 |
4.6.2 政策文本的历时分析 | 第40-41页 |
4.6.3 政策文本的部门分布 | 第41-43页 |
4.6.4 基本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 第43-44页 |
4.6.5 个人信息保护政策要素维度分析 | 第44-45页 |
5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工具的不足 | 第45-48页 |
5.1 政策工具实质效力需提升 | 第45页 |
5.2 政策工具整体结构不合理 | 第45-46页 |
5.3 政策文本可操作性待增强 | 第46-47页 |
5.4 政策工具配套措施需完善 | 第47-48页 |
6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优化建议 | 第48-50页 |
6.1 提升政策工具实质效力 | 第48页 |
6.2 优化政策工具结构比例 | 第48-49页 |
6.3 增强政策工具可操作性 | 第49页 |
6.4 构筑政策工具网络体系 | 第49-5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5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