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废弃过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 时空范围 | 第20-21页 |
1.5 相关概念说明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理论方法与研究回顾 | 第24-60页 |
2.1 考古材料形成过程研究简史 | 第24-27页 |
2.2 考古材料形成过程研究的基本概念体系 | 第27-35页 |
2.2.1 文化形成过程 | 第28-34页 |
2.2.2 自然形成过程 | 第34-35页 |
2.3 废弃过程研究简史 | 第35-47页 |
2.3.1 废弃过程的概念 | 第35-37页 |
2.3.2 国外研究 | 第37-40页 |
2.3.3 国内研究 | 第40-46页 |
2.3.4 最新研究进展:地质考古学的兴起 | 第46-47页 |
2.4 废弃过程分析方法 | 第47-49页 |
2.5 实践:经典案例研究分析 | 第49-60页 |
第三章 生态交错带遗址废弃过程研究:辽西地区 | 第60-94页 |
3.1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及其研究 | 第60-63页 |
3.2 兴隆洼遗址 | 第63-76页 |
3.2.1 房址分析 | 第64-75页 |
3.2.2 石器工具分析 | 第75-76页 |
3.2.3 小结 | 第76页 |
3.3 兴隆沟遗址 | 第76-80页 |
3.3.1 遗址概况 | 第76-77页 |
3.3.2 房址分析 | 第77-80页 |
3.3.3 小结 | 第80页 |
3.4 南台子遗址 | 第80-91页 |
3.4.1 房址分析 | 第80-89页 |
3.4.2 灰坑分析 | 第89-90页 |
3.4.3 石器工具分析 | 第90-91页 |
3.4.4 小结 | 第91页 |
3.5 总结 | 第91-94页 |
第四章 华北中心区域北部 | 第94-156页 |
4.1 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简史及其典型遗址 | 第94-95页 |
4.2 磁山遗址 | 第95-111页 |
4.2.1 既有研究与问题 | 第95-96页 |
4.2.2 废弃过程研究 | 第96-110页 |
4.2.3 小结 | 第110-111页 |
4.3 北福地遗址 | 第111-152页 |
4.3.1 既有研究与问题 | 第111页 |
4.3.2 废弃过程研究 | 第111-143页 |
4.3.3 遗址生计方式复原 | 第143-151页 |
4.3.4 小结 | 第151-152页 |
4.4 总结 | 第152-156页 |
第五章 华北中心区域南部 | 第156-224页 |
5.1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研究简史 | 第157-160页 |
5.2 唐户遗址 | 第160-179页 |
5.2.1 地层所显示的自然沉积过程 | 第161-163页 |
5.2.2 房址分析 | 第163-173页 |
5.2.3 石器工具分析 | 第173-178页 |
5.2.4 小结 | 第178-179页 |
5.3 莪沟遗址 | 第179-190页 |
5.3.1 房址分析 | 第179-182页 |
5.3.2 石器工具分析 | 第182-189页 |
5.3.3 小结 | 第189-190页 |
5.4 贾湖遗址 | 第190-222页 |
5.4.1 灰坑分析 | 第190-198页 |
5.4.2 房址分析 | 第198-221页 |
5.4.3 小结 | 第221-222页 |
5.5 总结 | 第222-224页 |
第六章 华北东部沿海地带:山东地区 | 第224-292页 |
6.1 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简史 | 第224-226页 |
6.2 后李遗址 | 第226-232页 |
6.2.1 遗址概况与地层堆积 | 第226-227页 |
6.2.2 废弃过程分析 | 第227-231页 |
6.2.3 小结 | 第231-232页 |
6.3 西河遗址 | 第232-247页 |
6.3.1 发现与研究 | 第232-233页 |
6.3.2 房址分析 | 第233-245页 |
6.3.3 动植物遗存分析 | 第245-247页 |
6.3.4 小结 | 第247页 |
6.4 小荆山遗址 | 第247-264页 |
6.4.1 材料整合 | 第250-253页 |
6.4.2 房址分析 | 第253-264页 |
6.4.3 小结 | 第264页 |
6.5 前埠下遗址 | 第264-273页 |
6.5.1 遗址概况 | 第264-266页 |
6.5.2 遗址内出土器物分析 | 第266-269页 |
6.5.3 H259的废弃过程分析 | 第269-273页 |
6.5.4 小结 | 第273页 |
6.6 月庄遗址 | 第273-291页 |
6.6.1 材料整合 | 第274-277页 |
6.6.2 8层下14座灰坑的分析 | 第277-290页 |
6.6.3 小结 | 第290-291页 |
6.7 总结 | 第291-292页 |
第七章 华北西部地区:关中与陇东地区 | 第292-320页 |
7.1 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概况 | 第292-295页 |
7.2 大地湾遗址 | 第295-316页 |
7.2.1 基本材料 | 第295-296页 |
7.2.2 房址分析 | 第296-303页 |
7.2.3 灰坑分析 | 第303-307页 |
7.2.4 石器工具分析 | 第307-311页 |
7.2.5 细石叶遗存分析 | 第311-314页 |
7.2.6 动植物资源分析 | 第314-316页 |
7.2.7 小结 | 第316页 |
7.3 总结 | 第316-320页 |
第八章 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进程与区域差异 | 第320-328页 |
8.1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废弃过程反映的普遍性 | 第320-323页 |
8.2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废弃过程反映的差异性 | 第323-325页 |
8.3 废弃过程所反映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 | 第325-328页 |
第九章 有关废弃过程理论与分析方法的讨论 | 第328-342页 |
9.1 废弃过程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 第328-329页 |
9.2 废弃过程方法的应用 | 第329-334页 |
9.2.1 田野发掘层面 | 第329-330页 |
9.2.2 考古分析层面 | 第330-334页 |
9.3 未来可拓展的研究方向 | 第334-338页 |
9.3.1 借鉴当代物质文化研究 | 第334-336页 |
9.3.2 加强特殊遗迹研究 | 第336-337页 |
9.3.3 建立石器使用模型 | 第337-338页 |
9.4 反思 | 第338-342页 |
结论 | 第342-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354页 |
附录 | 第354-394页 |
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第394-396页 |
后记 | 第396-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