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7页 |
1.1 凤仙花属植物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1.2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9-32页 |
1.2.1 皂苷类 | 第19-22页 |
1.2.2 黄酮类 | 第22-26页 |
1.2.3 萘醌类 | 第26-28页 |
1.2.4 香豆素类 | 第28-29页 |
1.2.5 有机酸及油酯类 | 第29-31页 |
1.2.6 其他成分 | 第31-32页 |
1.3 急性子中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32-34页 |
1.3.1 皂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1.3.2 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1.3.3 萘醌类成分含量测定 | 第34页 |
1.4 急性子中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 第34-37页 |
1.4.1 抗肿瘤作用 | 第34-35页 |
1.4.2 血液流变学作用 | 第35页 |
1.4.3 促透皮作用 | 第35页 |
1.4.4 抗炎镇痛作用 | 第35-36页 |
1.4.5 抗菌作用 | 第36页 |
1.4.6 抑制蘑菇酪氨酸酶作用 | 第36页 |
1.4.7 抗氧化作用 | 第36-37页 |
1.4.8 其他作用 | 第37页 |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7页 |
第二章 急性子中皂苷类成分的研究 | 第47-93页 |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2.1.1 仪器 | 第47页 |
2.1.2 材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2.2 提取与分离 | 第48-50页 |
2.2.1 提取 | 第48页 |
2.2.2 分离与纯化 | 第48-50页 |
2.3 结构鉴定 | 第50-92页 |
2.3.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50-72页 |
2.3.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72-91页 |
2.3.3 凤仙萜四醇A及凤仙萜四醇B型皂苷核磁判断规律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第三章 急性子及其复方制剂中凤仙萜四醇皂苷类成分分析 | 第93-115页 |
3.1 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提取-SPE富集结合HPLC-ELSD测定急性子中四种凤仙萜四醇苷的含量 | 第93-103页 |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93-94页 |
3.1.2 对照品与样品 | 第94-95页 |
3.1.3 液相色谱条件 | 第95页 |
3.1.4 实验过程 | 第95-96页 |
3.1.5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96-100页 |
3.1.6 方法学考察 | 第100-103页 |
3.2 SPE结合HPLC-ELSD法测定消瘀定痛膏中两种凤仙萜四醇苷类成分的含量 | 第103-111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04页 |
3.2.2 对照品与样品 | 第104-105页 |
3.2.3 液相色谱条件 | 第105页 |
3.2.4 实验过程 | 第105-106页 |
3.2.5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06-108页 |
3.2.6 方法学考察 | 第108-111页 |
3.3 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第四章 急性子总皂苷降解产物的制备及化学成分研究 | 第115-133页 |
4.1 急性子总皂苷的制备及主要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116-120页 |
4.1.1 急性子总皂苷的制备 | 第116页 |
4.1.2 急性子总皂苷中主要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116-119页 |
4.1.3 急性子总皂苷降解产物的制备 | 第119-120页 |
4.2 单因素实验考察 | 第120-123页 |
4.2.1 酸种类及浓度的考察 | 第120-121页 |
4.2.2 料液比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4.2.3 降解温度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4.2.4 降解时间的影响 | 第123页 |
4.3 急性子总皂苷降解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离 | 第123-131页 |
4.3.1 急性子总皂苷降解产物的制备 | 第123-124页 |
4.3.2 总皂苷降解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离 | 第124-125页 |
4.3.3 急性子总皂苷降解产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 第125-130页 |
4.3.4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3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3页 |
第五章 急性子皂苷类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33-149页 |
5.1 急性子皂苷类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134-139页 |
5.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34-135页 |
5.1.2 溶液的配制 | 第135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135-136页 |
5.1.4 结果与讨论 | 第136-139页 |
5.2 急性子皂苷类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139-145页 |
5.2.1 仪器及试剂 | 第140-141页 |
5.2.2 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研究 | 第141-142页 |
5.2.3 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研究 | 第142-143页 |
5.2.4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研究 | 第143-14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49-151页 |
6.1 结论 | 第149-150页 |
6.2 展望 | 第150-151页 |
附图 | 第151-21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17-218页 |
致谢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