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总体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内容安排 | 第18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2.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与测度方法 | 第20-24页 |
2.1.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 第20-22页 |
2.1.3 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方法 | 第22-24页 |
2.2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24-25页 |
2.2.1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24页 |
2.2.2 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24-25页 |
2.3 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理论 | 第25-28页 |
2.3.1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 第25-26页 |
2.3.2 规模经济优势理论 | 第26页 |
2.3.3 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分析 | 第26-28页 |
3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 | 第28-35页 |
3.1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发展历程 | 第28页 |
3.2 中国与巴西进出口贸易额 | 第28-30页 |
3.3 中国与巴西进出口贸易比重 | 第30页 |
3.4 中国与巴西进出口贸易结构 | 第30-33页 |
3.5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 | 第33-35页 |
4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 第35-41页 |
4.1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G-L指数比较分析 | 第35-37页 |
4.2 中国与巴西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4.3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结构测度指数比较分析 | 第38-41页 |
5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9页 |
5.1 模型构建 | 第41-44页 |
5.1.1 变量的选取 | 第41-42页 |
5.1.2 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5.2 模型的检验和分析 | 第44-49页 |
5.2.1 平稳性检验 | 第44-45页 |
5.2.2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45-47页 |
5.2.3 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47-49页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9-5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6.2 政府层面对策建议 | 第50-51页 |
6.2.1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扩大市场开放度 | 第50页 |
6.2.2 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扩大就业规模 | 第50-51页 |
6.3 企业层面对策建议 | 第51页 |
6.3.1 促进产业集聚,扩大市场规模 | 第51页 |
6.3.2 鼓励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内贸易质量 | 第51页 |
6.4 行业层面对策建议 | 第51-52页 |
6.4.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 第51-52页 |
6.4.2 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差异产品贸易的发展 | 第52页 |
6.5 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