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脂肪酶简介 | 第15-19页 |
1.1.1 脂肪酶的结构特征 | 第15-16页 |
1.1.2 脂肪酶的催化机制 | 第16-17页 |
1.1.3 脂肪酶的磷脂酶活性表现 | 第17页 |
1.1.4 脂肪酶的底物选择性 | 第17-19页 |
1.2 单分子层技术简介 | 第19-25页 |
1.2.1 单分子层技术原理 | 第19-21页 |
1.2.2 基于单分子层技术研究脂肪酶对不同脂质的水解活性 | 第21-23页 |
1.2.3 基于单分子层技术研究脂肪酶的界面吸附特性 | 第23-25页 |
1.3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3.1 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25-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基于乳化滴定法研究重组脂肪酶GZEL的基本酶学特性 | 第28-44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8-31页 |
2.2.1 菌株与载体 | 第28页 |
2.2.2 试剂 | 第28-29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2.4 溶液配制 | 第29-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2.3.1 脂肪酶GZEL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31-34页 |
2.3.2 重组脂肪酶GZEL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 第34-35页 |
2.3.3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5页 |
2.3.4 脂肪酶GZEL酶活力的测定 | 第35-36页 |
2.3.5 最适反应条件的测定 | 第36-37页 |
2.3.6 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37页 |
2.3.7 温度耐受性的测定 | 第37页 |
2.3.8 脂肪酶GZEL对TAG的链长选择性的测定 | 第3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2.4.1 脂肪酶GZEL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37-38页 |
2.4.2 脂肪酶GZEL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38-39页 |
2.4.3 脂肪酶GZEL的最适反应温度及pH | 第39-42页 |
2.4.4 反应动力学参数 | 第42页 |
2.4.5 脂肪酶GZEL的温度耐受性 | 第42-43页 |
2.4.6 脂肪酶GZEL对TAG的链长选择性 | 第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单分子层技术研究重组脂肪酶GZEL对不同脂质底物的选择性 | 第44-58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4-45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4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3.2.3 溶液配制 | 第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3.3.1 单分子层技术基本操作步骤 | 第45页 |
3.3.2 底物π-A等温曲线测定 | 第45-46页 |
3.3.3 基于单分子层技术对酶活力的测定 | 第46页 |
3.3.4 基于单分子层技术测定脂肪酶对不同底物水解活性 | 第46页 |
3.3.5 脂肪酶GZEL的位置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测定 | 第46-47页 |
3.3.6 脂肪酶GZEL与底物分子对接模型构建 | 第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3.4.1 不同磷酯、MGDG和DDGs的π-A等温曲线 | 第47-49页 |
3.4.2 脂肪酶GZEL对不同磷脂单分子层的水解动力学 | 第49-51页 |
3.4.3 脂肪酶GZEL对MGDG单分子层的水解动力学 | 第51-52页 |
3.4.4 脂肪酶GZEL的位置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 | 第52-53页 |
3.4.5 脂肪酶GZEL底物识别机制分析 | 第53-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C-端肽链对脂肪酶GZEL的底物选择性的影响研究 | 第58-72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8-59页 |
4.2.1 菌株与载体 | 第58页 |
4.2.2 试剂 | 第58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4.2.4 溶液配制 | 第58-5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9-64页 |
4.3.1 突变位点选取 | 第59-61页 |
4.3.2 引物设计 | 第61页 |
4.3.3 突变体表达载体及菌株构建 | 第61-63页 |
4.3.4 脂肪酶GZEL突变体表达与纯化 | 第63-64页 |
4.3.5 表面活性剂肌氨酸对酶活力影响的测定 | 第64页 |
4.3.6 突变体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测定 | 第64页 |
4.3.7 基于单分子层技术突变体对不同磷脂的选择性研究 | 第6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4-70页 |
4.4.1 引物设计 | 第64-65页 |
4.4.2 突变体表达菌株阳性克隆鉴定 | 第65页 |
4.4.3 突变体表达与纯化 | 第65-66页 |
4.4.4 表面活性剂肌氨酸对脂肪酶GZEL酶活力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5 突变体最适反应温度及pH | 第67-69页 |
4.4.6 突变体的底物选择性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C-端肽链对脂肪酶GZEL的界面吸附性质的影响研究 | 第72-101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72-73页 |
5.2.1 菌株与载体 | 第72页 |
5.2.2 试剂 | 第72-73页 |
5.2.3 实验仪器 | 第73页 |
5.2.4 溶液配制 | 第7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3-80页 |
5.3.1 突变位点选取 | 第73-75页 |
5.3.2 引物设计 | 第75页 |
5.3.3 突变体表达载体及菌株构建 | 第75-78页 |
5.3.4 突变体的表达与纯化 | 第78页 |
5.3.5 基于单分子层技术测定酶蛋白的界面吸附动力学参数 | 第78-80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0-99页 |
5.4.1 引物设计 | 第80页 |
5.4.2 突变体重组表达菌株阳性克隆鉴定 | 第80-81页 |
5.4.3 突变体表达与纯化 | 第81页 |
5.4.4 最适蛋白吸附浓度的测定 | 第81-83页 |
5.4.5 不同GZEL截断突变体的界面吸附性质表征 | 第83-92页 |
5.4.6 MdlB嵌合突变体的界面吸附性质表征 | 第92-98页 |
5.4.7 C-端肽链对界面吸附特性的调控机制分析 | 第98-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1.结论 | 第101-102页 |
2.创新点 | 第102页 |
3.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附件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