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生物能及其利用论文

木质素及其模型物热化学解聚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第11-12页
    1.2 木质素及其化学结构研究第12-13页
    1.3 木质素热化学转化方式第13-16页
        1.3.1 水热转化第13-14页
        1.3.2 木质素热解第14-16页
            1.3.2.1 木质素热解后的气相产物第15页
            1.3.2.2 木质素热解后的固相产物第15页
            1.3.2.3 木质素热解后的液相产物第15-16页
    1.4 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6-18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原料的制备和基本性质第18-27页
    2.1 引言第18-19页
    2.2 实验部分第19-25页
        2.2.1 实验原料第19-22页
            2.2.1.1 桉木黑液酸析沉淀木质素和桉木碱木素的提取第19页
            2.2.1.2 粗桉木木素第19页
            2.2.1.3 酶解玉米芯制糠醛残渣木质素第19页
            2.2.1.4 粗木素的纯化第19-20页
            2.2.1.5 木质素二聚体模型物的合成第20-22页
        2.2.2 化学药品第22-23页
        2.2.3 实验仪器设备第23-24页
        2.2.4 原料的理化性质分析第24-25页
            2.2.4.1 元素分析和高位发热量第24页
            2.2.4.2 红外光谱分析第24-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26页
        2.3.1 黑液酸析沉淀木素的基本性质第25页
        2.3.2 黑液酸析沉淀木素各元素含量以及高位发热量第25页
        2.3.3 两种模型物的核磁分析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黑液酸析沉淀木素在水热体系下制备酚类化学品的研究第27-44页
    3.1 引言第27-28页
    3.2 实验方法第28-30页
        3.2.1 反应和分离第28-29页
        3.2.2 计算公式第29页
        3.2.3 分析与定性第29-3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0-43页
        3.3.1 黑液酸析沉淀木素的FTIR分析第30-31页
        3.3.2 气液固三相产物分析第31-32页
        3.3.3 生物油成分分析第32-37页
            3.3.2.1 定性分析生物油的成分第32-34页
            3.3.2.2 主要芳香族单酚产物的定量分析第34-37页
        3.3.4 气体产物成分分析第37-38页
        3.3.5 焦炭产物分析第38-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两种工业木质素的热解聚特性研究第44-58页
    4.1 引言第44-45页
    4.2 实验部分第45-46页
        4.2.1 实验原料第45页
        4.2.2 实验方法第45-46页
            4.2.2.1 热重分析第45页
            4.2.2.2 原位红外第45-46页
            4.2.2.3 Py-GC/MS分析第4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6-57页
        4.3.1 热重分析第46-47页
        4.3.2 原位红外实验分析第47-52页
        4.3.3 芳香族酚类产物的分析第52-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木质素模型物的热解聚机理研究第58-74页
    5.1 引言第58-59页
    5.2 实验部分第59-62页
        5.2.1 实验原料与方法第59-60页
        5.2.2 封闭体系热解实验第60-61页
        5.2.3 产物分析和定性第61页
        5.2.4 产物计算第61-6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2-73页
        5.3.1 四种单体热解实验结果第62-67页
        5.3.2 两种二聚体的热解实验结果分析第67-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一、结论第74-75页
    二、创新点第75页
    三、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件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相矩阵整流器改进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
下一篇:上软下硬地层大跨无柱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响应及振动台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