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第10-13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1.3.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 | 第14-26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2.1.1 资源型产业 | 第14页 |
| 2.1.2 资源型地区 | 第14-15页 |
| 2.1.3 产业结构优化 | 第15页 |
| 2.2 基本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 2.2.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 | 第15-16页 |
|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第16-17页 |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 第17-25页 |
| 2.3.1 资源型经济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 2.3.2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 2.3.3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 2.3.4 关于贵州省、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 2.3.5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24-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山西省与贵州省资源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 第26-48页 |
| 3.1 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 | 第27-28页 |
| 3.1.1 自然地理 | 第27页 |
| 3.1.2 资源禀赋 | 第27-28页 |
| 3.2 经济发展概况的比较 | 第28-42页 |
| 3.2.1 经济总量 | 第28-31页 |
| 3.2.2 产业结构 | 第31-39页 |
| 3.2.3 就业结构 | 第39-41页 |
| 3.2.4 投资结构 | 第41-42页 |
| 3.3 经济发展路径的比较 | 第42-4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两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48-60页 |
| 4.1 两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 4.1.1 产业结构合理化模型的构建 | 第48页 |
| 4.1.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4.2 两省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 4.2.1 TS指标模型的构建 | 第50页 |
| 4.2.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4.3 两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52-59页 |
| 4.3.1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介绍 | 第52-54页 |
| 4.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54-5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5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60-68页 |
| 5.1 两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做法及经验 | 第60-63页 |
| 5.2 贵州省做法对山西省的启示 | 第63-64页 |
| 5.3 山西省做法对贵州省的启示 | 第64-66页 |
| 5.4 对其他资源型省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 第66-6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6 结论 | 第68-70页 |
| 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68页 |
| 6.2 不足之处 | 第68页 |
| 6.3 主要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