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1.2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1.3 研究区勘查经历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5-18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8-21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3 可行性分析 | 第19-21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1-31页 |
2.1 地层特征 | 第21-27页 |
2.1.1 中新元古界兴东岩群大盘道岩组(PT2-3DP) | 第22-24页 |
2.1.2 中元古界兴东岩群建堂岩组(PT2-3J) | 第24-25页 |
2.1.3 二叠系黑龙江杂岩(PH) | 第25页 |
2.1.4 中生界白垩系 | 第25-26页 |
2.1.5 新近系 | 第26页 |
2.1.6 第四系 | 第26-27页 |
2.2 侵入岩特征 | 第27页 |
2.3 变质岩特征 | 第27-28页 |
2.4 构造特征 | 第28-29页 |
2.5 区域矿产特征 | 第29-31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1-42页 |
3.1 矿区地质 | 第31-34页 |
3.1.1 地层 | 第31-33页 |
3.1.2 构造 | 第33页 |
3.1.3 矿区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 第33-34页 |
3.2 矿体特征 | 第34-36页 |
3.3 矿石特征 | 第36-38页 |
3.3.1 矿石的矿物成分 | 第36-37页 |
3.3.2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37-38页 |
3.3.3 矿石化学成分 | 第38页 |
3.4 矿石类型 | 第38-39页 |
3.4.1 矿石自然类型 | 第38-39页 |
3.4.2 矿石工业类型 | 第39页 |
3.5 矿体围岩及夹石 | 第39-40页 |
3.5.1 矿层围岩 | 第39-40页 |
3.5.2 夹石 | 第40页 |
3.6 围岩蚀变 | 第40页 |
3.7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第40-42页 |
3.7.1 矿床成因 | 第40-41页 |
3.7.2 找矿标志 | 第41-42页 |
第4章 地球物理特征 | 第42-61页 |
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第42-43页 |
4.2 区域航磁特征 | 第43-45页 |
4.3 电性参数特征 | 第45-47页 |
4.4 自然电位异常特征 | 第47-52页 |
4.5 高密度电阻率异常特征 | 第52-55页 |
4.6 激电测深异常特征 | 第55-59页 |
4.7 钻探验证 | 第59-60页 |
4.8 应用效果 | 第60-6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