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言 | 第10-1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5页 |
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2. 论文的难点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5-16页 |
2.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6页 |
3. 历史研究法 | 第16-17页 |
一、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的发展 | 第17-30页 |
(一)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时期(2003 年-2011 年) | 第17-23页 |
1. 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建立 | 第18-21页 |
2. 经济合作不断发展 | 第21-22页 |
3. 人文交流扩大 | 第22-23页 |
(二)战略伙伴关系时期(2011 年-2014 年) | 第23-26页 |
1. 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 第23-24页 |
2. 经济合作强化 | 第24-25页 |
3. 人文交流更加密切 | 第25-26页 |
(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时期(2014 年至今) | 第26-30页 |
1.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 第26-28页 |
2. 经济合作迎来新机遇 | 第28-29页 |
3. 人文交流日臻频繁 | 第29-30页 |
二、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快速发展的原因 | 第30-37页 |
(一)中蒙两国外交政策的推动 | 第30-32页 |
1. 中国推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 第30-31页 |
2. 蒙古国推行“平衡外交”政策 | 第31-32页 |
(二)蒙古国是连接中蒙俄的重要经济通道 | 第32-34页 |
(三)中蒙经济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 第34-36页 |
1. 经济结构与发展程度的差异 | 第34-35页 |
2. 自然资源与劳动力及技术的互补性 | 第35-36页 |
(四)中蒙两国蒙古族文化具有相通性 | 第36-37页 |
1. 语言文字接近 | 第36-37页 |
2. 习俗艺术相近 | 第37页 |
三、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7-44页 |
(一)经济合作的水平较低 | 第37-40页 |
1. 蒙古国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差 | 第38-39页 |
2. 中蒙经济合作单一化 | 第39-40页 |
(二)历史宗教因素的影响 | 第40-42页 |
1. 民族历史观的差异 | 第40-41页 |
2. 宗教因素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三)外部因素的牵制 | 第42-44页 |
四、促进中蒙关系发展的对策 | 第44-51页 |
(一)增强政治互信 | 第44-46页 |
1. 实现两国领导人互访常态化 | 第44-45页 |
2. 建立问题协商机制 | 第45-46页 |
(二)全面深化经济合作 | 第46-49页 |
1. 强化经济薄弱领域的合作 | 第46-48页 |
2. 扩大经济合作的领域 | 第48-49页 |
(三)增进人文交流 | 第49-51页 |
1. 加大宗教问题磋商 | 第49页 |
2. 推进民族文化交流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