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3页 |
1.1 青枯菌简介 | 第14-21页 |
1.1.1 青枯菌及其分类 | 第14-17页 |
1.1.2 中国青枯菌的分布与鉴定 | 第17-20页 |
1.1.3 青枯病的危害 | 第20页 |
1.1.4 青枯菌的侵染循环 | 第20-21页 |
1.2 细菌VBNC状态的特征、诱导和复苏 | 第21-26页 |
1.2.1 VBNC状态细菌的特征 | 第23-24页 |
1.2.2 细菌VBNC状态的诱导 | 第24-25页 |
1.2.3 细菌VBNC状态的复苏及致病性 | 第25-26页 |
1.3 细菌VBNC状态的检测 | 第26-28页 |
1.3.1 基于细胞代谢的检测 | 第26-27页 |
1.3.2 基于细胞膜完整性的检测 | 第27-28页 |
1.3.3 基于RNA的检测方法 | 第28页 |
1.4 细菌VBNC状态的机制研究 | 第28-31页 |
1.4.1 VBNC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4.2 VBNC复苏机制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32-33页 |
第二章 PMA-qPCR定量检测青枯活菌方法的建立 | 第33-4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2.1.1 植物材料以及菌株 | 第33页 |
2.1.2 试剂及仪器 | 第33页 |
2.1.3 培养基 | 第3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2.2.1 菌悬液制备 | 第33-34页 |
2.2.2 PMA质量浓度的优化 | 第34页 |
2.2.3 PMA黑暗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34页 |
2.2.4 PMA最优曝光时间的选择 | 第34页 |
2.2.5 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 | 第34页 |
2.2.6 PMA-qPCR检测不同比例的活菌 | 第34-35页 |
2.2.7 PMA-qPCR灵敏度检测 | 第3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2.3.1 PMA预处理反应体系优化 | 第35-37页 |
2.3.2 PMA-qPCR检测不同比例的活菌 | 第37-39页 |
2.3.3 PMA-qPCR检测青枯菌活菌的灵敏度 | 第39-40页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青枯菌Aq菌株rpoS基因的功能研究 | 第42-6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2-45页 |
3.1.1 菌株和质粒 | 第42页 |
3.1.2 仪器及试剂 | 第42-43页 |
3.1.3 所用培养基 | 第43-45页 |
3.1.4 引物序列 | 第4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5-52页 |
3.2.1 提取青枯菌Aq菌株基因组DNA | 第45页 |
3.2.2 rpoS基因缺失载体和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45-47页 |
3.2.3 rpoS基因缺失菌株和互补菌株的构建和鉴定 | 第47-49页 |
3.2.4 致病力测定 | 第49页 |
3.2.5 根部定殖及扩展能力的研究 | 第49页 |
3.2.6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9-50页 |
3.2.7 代谢活性测定 | 第50页 |
3.2.8 逆境胁迫生长测定 | 第50页 |
3.2.9 铜制剂耐药性测定 | 第50-51页 |
3.2.10 运动性测定 | 第51页 |
3.2.11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测定 | 第51-52页 |
3.3 结果和分析 | 第52-61页 |
3.3.1 rpoS基因缺失载体和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52页 |
3.3.2 rpoS基因缺失菌株和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52-53页 |
3.3.3 rpoS基因缺失对青枯菌Aq菌株致病力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4 rpoS基因缺失对青枯菌Aq菌株根部与茎部定殖能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5 rpoS基因缺失对青枯菌Aq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6 rpoS基因缺失对青枯菌Aq菌株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7 高渗透压和酸性pH逆境胁迫生长测定 | 第58-59页 |
3.3.8 rpoS基因缺失对青枯菌Aq菌株铜制剂耐药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9 rpoS基因缺失对青枯菌Aq菌株运动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10 rpoS基因缺失对青枯菌Aq菌株生物膜的影响 | 第61页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61-64页 |
第四章 青枯菌4号小种VBNC状态的诱导和接种复苏 | 第64-71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64页 |
4.1.1 供试菌株及番茄植株 | 第64页 |
4.1.2 试验仪器和培养基 | 第6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4-65页 |
4.2.1 制备Aq菌株和Aq△rpoS细胞菌悬液 | 第64页 |
4.2.2 青枯菌VBNC状态的诱导 | 第64-65页 |
4.2.3 VBNC状态青枯菌的复苏 | 第65页 |
4.3 结果和分析 | 第65-69页 |
4.3.1 铜离子诱导青枯菌的VBNC状态 | 第65-66页 |
4.3.2 低温诱导青枯菌的VBNC状态 | 第66页 |
4.3.3 高温诱导青枯菌的VBNC状态 | 第66-67页 |
4.3.4 VBNC状态青枯菌的接种复苏 | 第67-69页 |
4.4 讨论和结论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