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气轻骨料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 混凝土微观结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混凝土气泡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外混凝土气泡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及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2 原材料、方案设计及试验方法 | 第17-21页 |
2.1 原材料及其性能 | 第17-19页 |
2.1.1 粗骨料 | 第17页 |
2.1.2 细骨料 | 第17页 |
2.1.3 胶凝材料 | 第17-18页 |
2.1.4 外加剂 | 第18-19页 |
2.1.5 水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19-21页 |
2.2.1 试件规划 | 第19页 |
2.2.2 配合比设计 | 第19-20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3 引气剂对浮石轻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1-30页 |
3.1 试验概况 | 第21-22页 |
3.2 不同掺量的新拌浮石混凝土的含气量 | 第22-23页 |
3.3 不同含气量的新拌浮石混凝土的坍落度 | 第23页 |
3.4 引气剂对浮石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23-26页 |
3.5 引气剂对浮石轻骨料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3.6 引气剂对浮石轻骨料混凝土拉压比的影响 | 第27-2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引气浮石轻骨料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影响 | 第30-41页 |
4.1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方法概况 | 第30-31页 |
4.2 引气浮石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 第31-36页 |
4.2.1 混凝土的质量损失与相对动弹模 | 第31-34页 |
4.2.2 混凝土冻融破坏形态 | 第34-36页 |
4.3 冻融破坏机理 | 第36-38页 |
4.4 引气浮石轻骨料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 | 第38-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引气浮石轻骨料混凝土硬化后气泡特征 | 第41-50页 |
5.1 气泡参数的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5.2 硬化后混凝土气泡特征 | 第42-49页 |
5.2.1 气泡特征的理论算法 | 第42-43页 |
5.2.2 不同掺量的引气浮石轻骨料混凝土气泡特征 | 第43-4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气泡参数对引气浮石轻骨料混凝土的影响 | 第50-68页 |
6.1 气泡的复杂性分析 | 第50-54页 |
6.1.1 超景深观测试验 | 第50-52页 |
6.1.2 气泡的分形 | 第52-54页 |
6.2 基于灰色关联思想研究气泡参数对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6.2.1 灰色系统理论的概述 | 第54-55页 |
6.2.2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 | 第55-56页 |
6.3 灰色关联的应用 | 第56-60页 |
6.4 基于GM模型的抗压强度预测 | 第60-62页 |
6.5 冻融后混凝土气泡参数 | 第62-6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结论 | 第68页 |
7.2 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