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行波抑制测试技术与系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表面行波理论研究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3 表面行波测试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表面电流测试法 | 第13-14页 |
1.3.2 表面波室和光调制散射体测量法 | 第14-15页 |
1.3.3 光电场传感器测试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本文行文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表面行波的基本理论 | 第18-34页 |
2.1 表面行波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2.2 表面行波的场分量和色散方程 | 第18-20页 |
2.3 表面行波的波阻抗 | 第20-22页 |
2.4 表面行波的衰减和损耗 | 第22-23页 |
2.5 表面行波的等相面和等幅面 | 第23-24页 |
2.6 表面波的相速和能速 | 第24-27页 |
2.7 吸收介质层的表面阻抗 | 第27-28页 |
2.8 表面行波的激励 | 第28-32页 |
2.9 有限.径平面波激励表面行波的效率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系统测试组件的设计 | 第34-49页 |
3.1 超宽带双脊喇叭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 第34-40页 |
3.1.1 脊波导理论 | 第34-37页 |
3.1.2 双脊喇叭天线的结构和尺寸设计 | 第37-39页 |
3.1.3 双脊喇叭天线的仿真 | 第39-40页 |
3.2 双脊喇叭天线的优化 | 第40-49页 |
3.2.1 脊形状的改良 | 第40-41页 |
3.2.2 喇叭段窄壁的结构改良 | 第41-42页 |
3.2.3 脊波导后腔结构的改良 | 第42-43页 |
3.2.4 馈电结构的改进 | 第43-44页 |
3.2.5 优化天线的仿真 | 第44-49页 |
第四章 材料行波抑制测试系统的搭建 | 第49-57页 |
4.1 测试系统的集成 | 第49-55页 |
4.1.1 矢量网络分析仪 | 第49-50页 |
4.1.2 超宽带双脊喇叭天线 | 第50-51页 |
4.1.3 表面行波产生结构 | 第51-52页 |
4.1.4 表面行波探测装置 | 第52-54页 |
4.1.5 测试支撑平台 | 第54页 |
4.1.6 吸波材料简易暗室 | 第54-55页 |
4.2 测试系统组建及测试步骤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测试结果及误差源分析 | 第57-64页 |
5.1 测试结果 | 第57-60页 |
5.2 数据计算及处理 | 第60-62页 |
5.3 误差来源及分析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