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概述 | 第16-26页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6-17页 |
2.1.1 幸福 | 第16页 |
2.1.2 幸福观 | 第16-17页 |
2.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概述 | 第17-20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涵义 | 第17-18页 |
2.2.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本质特征 | 第18-20页 |
2.2.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发展历程 | 第20页 |
2.3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20-23页 |
2.3.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阐释 | 第20-21页 |
2.3.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具体内容 | 第21-23页 |
2.4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 第23-26页 |
2.4.1 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23-24页 |
2.4.2 诠释和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 第24页 |
2.4.3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举措 | 第24-26页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4页 |
3.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3.1.1 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较差 | 第26-27页 |
3.1.2 教育的专业性人才缺失 | 第27-28页 |
3.1.3 教育的模式和内容缺乏科学性 | 第28-29页 |
3.1.4 教育未能与实践有效结合 | 第29页 |
3.1.5 教育的外部环境较为复杂 | 第29-30页 |
3.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问题的成因 | 第30-34页 |
3.2.1 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 第30-31页 |
3.2.2 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 第31页 |
3.2.3 社会环境复杂化与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4 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制约 | 第32页 |
3.2.5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合力作用不明显 | 第32-34页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 第34-42页 |
4.1 坚定幸福观教育的基本方向 | 第34-36页 |
4.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 | 第34页 |
4.1.2 加强幸福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34-35页 |
4.1.3 推进幸福观教育的专业化进程 | 第35-36页 |
4.2 构建协同育人的幸福观教育模式 | 第36-38页 |
4.2.1 坚持以高校教育为主导 | 第36-37页 |
4.2.2 坚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 第37页 |
4.2.3 坚持以社会的渗透性力量为补充 | 第37-38页 |
4.3 丰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育人载体 | 第38-39页 |
4.3.1 深入基层拓宽实践育人平台 | 第38页 |
4.3.2 挖掘新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 第38-39页 |
4.4 夯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文化根基 | 第39-42页 |
4.4.1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 | 第39-40页 |
4.4.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第40-41页 |
4.4.3 抵制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渗透 | 第41-4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