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对矿产资源价值与价格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对矿产资源税费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对环境补偿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稀土资源税费改革的国际借鉴 | 第19-23页 |
2.1 主要稀土生产国资源税费体系及特征 | 第19-21页 |
2.1.1 美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及特征 | 第19-20页 |
2.1.2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及特征 | 第20-21页 |
2.2 矿产资源税费的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2.2.1 权益(利)金的核心地位不断强化 | 第21-22页 |
2.2.2 对资源开采的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 第22页 |
2.2.3 以矿业权市场竞价实现资源价值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稀土资源税费体系、改革原因及机理分析 | 第23-41页 |
3.1 我国稀土资源税费种类 | 第23-25页 |
3.2 我国稀土资源税费发展历程 | 第25-29页 |
3.2.1 无偿使用阶段(1949-1994) | 第25-26页 |
3.2.2 第一代稀土资源税费实施方案(1994年开征) | 第26-27页 |
3.2.3 第二代稀土资源税费(2011-2014) | 第27-28页 |
3.2.4 新一轮从价计征改革(2015年至今) | 第28-29页 |
3.3 对稀土资源税费进行改革的原因 | 第29-34页 |
3.3.1 稀土资源税费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3.2 稀土资源及产品的特殊性 | 第31-34页 |
3.4 税收改革对解决稀土价格问题的机理分析 | 第34-41页 |
3.4.1 稀土资源价格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3.4.2 税收对提升资源价格的作用机理 | 第36-38页 |
3.4.3 稀土资源税费的利益主体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对我国稀土资源税费改革的构想 | 第41-50页 |
4.1 改革目标 | 第41-42页 |
4.1.1 保障公平公正,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 第41页 |
4.1.2 实现稀土资源稀缺价值,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 | 第41-42页 |
4.1.3 保障稀土资源安全,促进行业发展 | 第42页 |
4.1.4 改善稀土矿山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 第42页 |
4.2 改革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 第42-45页 |
4.2.1 改革思路 | 第43-44页 |
4.2.2 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44-45页 |
4.3 改革方案设计 | 第45-47页 |
4.3.1 设置稀土资源权益金 | 第45页 |
4.3.2 设置稀土环境税和环境风险准备金 | 第45-46页 |
4.3.3 计征方式由税率设计改为采矿权拍卖 | 第46-47页 |
4.4 拍卖方式下稀土资源税费的具体实现 | 第47-50页 |
4.4.1 稀土采矿拍卖的条件 | 第47-48页 |
4.4.2 拍卖实施的制度保障——稀土资源地储备和矿业权拍卖市场 | 第48页 |
4.4.3 拍卖实施的关键——拍卖底价的估值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稀土资源税费改革案例分析 | 第50-56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0页 |
5.1.1 区位概况 | 第50页 |
5.1.2 稀土资源概况 | 第50页 |
5.2 拍卖方式下稀土矿山价值评估 | 第50-54页 |
5.2.1 估值方法 | 第50-51页 |
5.2.2 估值参数的确定 | 第51-54页 |
5.3 税率设计方式下稀土矿山价值估算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56页 |
6.2 主要创新 | 第56-5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A 稀土矿采矿权评估价值估算表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