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室内环境PM2.5质量浓度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6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3-16页
        1.1.1 室内PM_(2.5)的来源第13-15页
        1.1.2 PM_(2.5)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4页
        1.2.1 室内PM_(2.5)污染现状第16-18页
        1.2.2 PM_(2.5)污染控制的法规与政策第18-19页
        1.2.3 PM_(2.5)的控制标准第19页
        1.2.4 影响室内PM_(2.5)浓度的因素第19-21页
        1.2.5 室内PM_(2.5)的控制方法第21-24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4页
    1.4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2章 室内外PM_(2.5)浓度监测方案及空气净化器实验基础第26-38页
    2.1 室内外PM_(2.5)采样环境概况第26-28页
        2.1.1 建筑物外部环境第26-27页
        2.1.2 建筑物内部环境第27-28页
    2.2 室内外PM_(2.5)采样第28-34页
        2.2.1 室内外空气监测测点布置第28-29页
        2.2.2 室内外颗粒物监测内容及仪器第29-33页
        2.2.3 室外气象参数第33页
        2.2.4 数据处理第33-34页
    2.3 空气净化器实验基础第34-37页
        2.3.1 实验装置第34-36页
        2.3.2 实验测试仪器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水平及其之间的关系第38-57页
    3.1 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水平间的关系第38-45页
        3.1.1 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季节变化规律第38-41页
        3.1.2 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第41-42页
        3.1.3 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月变化规律第42-44页
        3.1.4 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间的关系第44-45页
    3.2 室内外PM_(2.5)浓度的影响因素第45-50页
        3.2.1 环境相对湿度对室内外PM_(2.5)浓度的影响第45-47页
        3.2.2 环境温度对室内外PM_(2.5)浓度的影响第47-48页
        3.2.3 环境风速对室内外PM_(2.5)浓度的影响第48-49页
        3.2.4 其他因素的影响第49-50页
    3.3 室内外PM_(2.5)的渗透因子第50-53页
        3.3.1 室内外PM_(2.5)的渗透因子的计算方法第50-51页
        3.3.2 室内外PM_(2.5)的渗透因子变化趋势第51-53页
    3.4 室内PM_(2.5)浓度的被动控制方法第53-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空气净化器对室内PM_(2.5)质量浓度清除效果的研究第57-83页
    4.1 雾霾天气下空气净化器对室内PM_(2.5)的净化效果第59-63页
        4.1.1 实验准备及实验步骤第59-60页
        4.1.2 实测结果与讨论第60-63页
    4.2 空气净化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清除效果第63-70页
        4.2.1 实测准备阶段第64页
        4.2.2 实测过程第64-65页
        4.2.3 实测结果与讨论第65-70页
    4.3 空气相对湿度对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的影响第70-78页
        4.3.1 实验准备与实验步骤第70-72页
        4.3.2 结果与分析第72-78页
    4.4 气流组织对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的影响第78-81页
        4.4.1 实验准备与实验步骤第78-79页
        4.4.2 结果与分析第79-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5章 空气净化器滤网中PM_(2.5)等颗粒物的成分分析第83-111页
    5.1 滤网中PM_(2.5)等颗粒物的微观形态第84-85页
    5.2 滤网中PM_(2.5)等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分析第85-88页
        5.2.1 样本采集与处理第85页
        5.2.2 结果分析第85-87页
        5.2.3 水溶性离子来源分析第87-88页
    5.3 滤网中PM_(2.5)等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分析第88-92页
        5.3.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第88页
        5.3.2 结果分析第88-90页
        5.3.3 金属元素来源解析第90-92页
    5.4 滤网中PM_(2.5)等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分析第92-97页
        5.4.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第92-94页
        5.4.2 结果与来源解析分析第94-97页
    5.5 滤网中PM_(2.5)等颗粒物的金属元素的风险评估第97-104页
        5.5.1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第97-99页
        5.5.2 人体暴露量第99-101页
        5.5.3 人体暴露评估第101-104页
    5.6 滤网中PM_(2.5)等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风险评估第104-109页
        5.6.1 等效苯并(a)芘(BaP)致癌毒性当量浓度第104-106页
        5.6.2 终生致癌风险增量第106-107页
        5.6.3 不同污染源对多环芳烃终生致癌风险增量(ILCR)的贡献第107-109页
    5.7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6章 新风机不同送回风形式对室内PM_(2.5)清除效果的模拟研究第111-122页
    6.1 模拟理论分析及程序的介绍第111-112页
    6.2 房间模型的建立第112-116页
        6.2.1 模拟房间模型以及边界条件的设置第112-114页
        6.2.2 室内PM_(2.5)初始浓度的设定以及紊流模型的选择第114页
        6.2.3 网格的划分及分析截面的选取第114-116页
    6.3 新风机不同送风形式模拟结果与分析第116-121页
        6.3.1 不同送风形式下室内PM_(2.5)浓度分布第116-120页
        6.3.2 不同送风形式下新风机对室内PM_(2.5)净化效率第120-121页
    6.4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总结与展望第122-126页
    总结第122-125页
    研究展望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6-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室内环境VOC扩散影响研究
下一篇:长三角西部地区气溶胶新粒子形成观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