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电荷转移态激子行为对有机太阳电池光电流和光电压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3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有机太阳电池概况第14-16页
    1.3 有机太阳电池工作原理第16-17页
        1.3.1 双层异质结有机太阳电池第16-17页
        1.3.2 本体异质结有机太阳电池第17页
    1.4 有机太阳电池的光物理过程第17-19页
        1.4.1 激子产生第18页
        1.4.2 激子扩散第18页
        1.4.3 激子拆分第18-19页
        1.4.4 电荷输运第19页
    1.5 有机太阳电池的基本参数第19-21页
        1.5.1 开路电压第19-20页
        1.5.2 短路电流第20页
        1.5.3 填充因子第20-21页
    1.6 有机太阳电池的基本理论第21-25页
        1.6.1 细致平衡限制条件(Detailed-balancelimit)第21-22页
        1.6.2 激子拆分模型(Onsager-BraunModel)第22-23页
        1.6.3 Rau倒易关系(Reciprocityrelation)第23-25页
    1.7 有机太阳电池表征手段第25-32页
        1.7.1 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第25-28页
        1.7.2 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第28-31页
        1.7.3 瞬态光电压/电流(Transientphotovoltageandphotocurrent)第31-32页
    1.8 有机太阳电池器件性能优化第32-42页
        1.8.1 界面修饰第33-34页
        1.8.2 活性层形貌调控第34-39页
            1.8.2.1 热退火处理第35-36页
            1.8.2.2 溶剂蒸气退火处理第36-38页
            1.8.2.3 使用添加剂第38-39页
        1.8.3 叠层结构第39-40页
        1.8.4 非富勒烯作为电子受体第40-42页
    1.9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第42-43页
        1.9.1 课题的提出第42页
        1.9.2 论文创新之处第42-43页
第二章 有机小分子太阳电池薄膜形貌与激子行为在溶剂蒸气退火过程中的变化第43-57页
    2.1 引言第43-45页
    2.2 实验部分第45-47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45页
        2.2.2 表征设备与方法第45-46页
        2.2.3 器件制备第46-4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7-56页
        2.3.1 不同溶剂退火时间对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第47-49页
        2.3.2 本体异质结结晶性与相分离尺寸的变化第49-50页
        2.3.3 器件净光生电流对电场依赖性第50-52页
        2.3.4 载流子寿命变化第52-53页
        2.3.5 载流子迁移率变化第53-54页
        2.3.6 器件内建电场变化第54-56页
    2.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三章 溶剂退火导致有机小分子太阳电池开路电压损耗的原因第57-77页
    3.1 引言第57-58页
    3.2 实验部分第58-61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58-59页
        3.2.2 表征设备与方法第59-60页
        3.2.3 器件的制备第60-6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1-75页
        3.3.1 二氯甲烷蒸气退火前后器件光伏性能对比第61-62页
        3.3.2 溶剂蒸气退火提升激子拆分效率第62-64页
        3.3.3 溶剂蒸气退火提升载流子迁移率第64-65页
        3.3.4 溶剂蒸汽退火提高结晶性与相分离尺寸第65-66页
        3.3.5 溶剂蒸气退火处理后载流子寿命减少,非孪生复合通量增加第66-68页
        3.3.6 定量计算溶剂蒸气退火造成的开路电压损耗第68-75页
            3.3.6.1 电荷转移态激子拆分能量损耗第69-70页
            3.3.6.2 辐射复合能量损耗第70-72页
            3.3.6.3 非辐射复合能量损耗第72-74页
            3.3.6.4 能量损耗归纳第74-75页
    3.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四章 电荷转移态激子行为对富勒烯和非富勒烯太阳电池能量损耗的影响第77-93页
    4.1 引言第77-80页
    4.2 实验部分第80-82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80-81页
        4.2.2 表征设备与方法第81页
        4.2.3 器件的制备第81-8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2-91页
        4.3.1 PBDB-T:PC_(_(71))BM与PBDB-T:IT-M器件光伏性能对比第82-84页
        4.3.2 PBDB-T:PC_(71)BM与PBDB-T:IT-M光致发光光谱第84-85页
        4.3.3 定量计算PBDB-T:PC_(71)BM与PBDB-T:IT-M能量损耗途径第85-91页
            4.3.3.1 电荷转移态激子拆分能量损耗第85-88页
            4.3.3.2 辐射复合能量损耗第88-89页
            4.3.3.3 非辐射复合损耗第89-90页
            4.3.3.4 定量计算能量损耗小结第90-91页
    4.4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结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1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2-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附件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无碰撞捕获电子模之理论研究
下一篇:采用新型快干溶剂添加剂可简便实现高效率厚膜聚合物光伏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