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手性化合物及手性醇 | 第12-13页 |
1.1.1 手性化合物 | 第12页 |
1.1.2 手性醇及其合成 | 第12-13页 |
1.2 羰基还原酶不对称还原制备手性醇 | 第13-18页 |
1.2.1 羰基还原酶概述 | 第13-14页 |
1.2.2 羰基还原酶不对称还原机理 | 第14页 |
1.2.3 羰基还原酶催化转化制备手性醇 | 第14-15页 |
1.2.4 辅酶再生策略 | 第15-17页 |
1.2.5 不对称还原制备手性醇的催化体系 | 第17-18页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第20-2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2.1 材料 | 第20-21页 |
2.2.2 方法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25页 |
2.3.1 α-羟基苯乙酮转化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22-23页 |
2.3.2 菌株转化产物光学纯度 | 第23-24页 |
2.3.3 菌落及细胞形态特征 | 第24页 |
2.3.4 菌株的16srDNA测定及发育树分析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羰基还原酶的克隆、表达及纯化 | 第26-37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3.2.1 材料 | 第26-28页 |
3.2.2 方法 | 第28-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3.3.1 红球菌羰基还原酶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 第33-34页 |
3.3.2 羰基还原酶基因序列分析 | 第34-35页 |
3.3.3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分离纯化 | 第35页 |
3.3.4 酶浓度、酶活及产物构型测定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羰基还原酶的酶学性质 | 第37-46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4.2.1 材料 | 第37-38页 |
4.2.2 方法 | 第38-3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4.3.1 羰基还原酶的辅酶依赖性 | 第39页 |
4.3.2 羰基还原酶的最适催化温度和温度稳定性 | 第39-41页 |
4.3.3 羰基还原酶的最适pH和pH稳定性 | 第41-42页 |
4.3.4 金属离子对羰基还原酶酶活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5 羰基还原酶的底物特异性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双酶耦联系统构建及催化条件优化 | 第46-59页 |
5.1 前言 | 第4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1页 |
5.2.1 材料 | 第46-47页 |
5.2.2 方法 | 第47-5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5.3.1 近平滑酵母菌甲酸脱氢酶的克隆和表达 | 第51-53页 |
5.3.2 蛋白诱导表达及分离纯化 | 第53页 |
5.3.3 蛋白浓度与酶活测定 | 第53-54页 |
5.3.4 双酶偶联系统中羰基还原酶与甲酸脱氢酶比例的确定 | 第54页 |
5.3.5 底物浓度对双酶偶联系统催化能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6 两相不对称催化体系的优化 | 第55-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